新闻动态
沉痛悼念我国眼科斜弱视专业开拓者张方华教授
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医院眼肌科专家张方华教授,因病于2017年1月14日中午13点40分在京逝世,享年88岁。
张方华教授生平
张方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眼科学家,中国斜视弱视专业的开拓者,同仁医院斜视弱视专科创建者。
张方华教授,1928年2月14日生于江苏省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县),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系(7年制)。1952年分配至上海医学院五官科学院师资班培训,受教于著名医学教育家、眼科学大家郭秉宽、何章岑两位教授的指导学习1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疗系,分配至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在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眼科学家毕华德、刘家琦、李凤鸣三位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眼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任住院医师3年后于1956年升任主治医师,是年正逢国内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乃考取刘家琦教授的研究生,从事隐斜视方面的临床研究,1959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医院眼科,从事弱视、斜视方面的工作近50余载,于1988年12月退休。
张方华教授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4年5月,张方华教授建立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医院眼肌专业,并任首届眼肌专业组组长。生前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第1-6届委员,并担任多种专业期刊杂志的编委,《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副主编(1993年起),《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编委(1988年起),《眼科杂志》编委(1992年起),《中华眼科杂志》编委(1989-2002年,2002年后任荣誉编委),《国外医学眼科分册》编委(1991-2001年),《中国医刊》编委(1978-2001年),可谓声名远播。
作为杰出的老一辈眼科大家,张方华教授生前所获荣誉无数,1977年7月15日在毛主席纪念堂总结庆功会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四系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医院优秀教师,1993年参与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荣誉证书,1999年参加编写《眼科学》(第四版)获首都医科大学第二届临床优秀教材二等奖;并获得诸多专业奖项,1984年眼外肌麻痹自动分析仪获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肌肉边缘切开合并拮抗肌线状折叠矫正斜视,获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四等奖,1986年上斜肌转位术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下斜肌转位术获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一等奖,1990年单眼四条肌肉手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获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二等奖,1993年矫正外加压巩膜环扎术后斜视的手法,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斜视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994年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功能测定,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2000年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7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决定授予张方华教授“2017赫雨时讲座奖”,并安排大会Keynote Lecture 讲座,以表彰他对中国眼科事业特别是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开拓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张方华教授自创建、主持同仁医院斜弱视、眼肌专业以来,勤敏善察,笔耕不辍,在国内最早报告了多例罕见病少见病,与全国眼科同道共同学习,如,先天性白内障鸟脸畸形综合症(中华眼科杂志》,1981,17(3):174);单眼复视(中华眼科杂志,1982,18:137);分离性垂直偏斜(中华眼科杂志,1984,20:139);先天性眼运动不能(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84,97:919);急性共同性斜视(中华眼科杂志,1985,21:49);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中华眼科杂志,1986,22(1):53);肌性视力疲劳(中华眼科杂志,1987,23(5):279);微小度数斜视(附50例报告)(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6,(3):207-209);眼球震颤阻滞综合症(附3例报告)(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0,8(1):7-9);电视与斜颈(中级医刊,1987,6期,27-28);先天性内直肌麻痹合并双眼同时外转及跷跷板样运动(中华眼科杂志,1983,19(4):251);反向性斜视4例(实用眼科杂志,1990,8(4):240);单眼垂直位眼球震颤(实用眼科杂志,1988,6(7):432)。
张方华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检查和治疗,为后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1966年首先对先天性眼球震颤实施了手术,下斜肌转位术,上斜肌转位术,单眼四条肌肉手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正常青年人隐斜及融合力的测定,A型肉毒素治疗眼睑面肌痉挛及斜视,4度三棱镜试验在诊断微小度数斜视中的应用等,许多手术方式至今沿用,被同道后学奉为经典。
张方华教授强调临床联系实际,善于发现临床特点并总结提高,以综述和译文的形式将眼外肌专业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国内通道,如,斜视治疗的进展(1977年),A-V综合症(1977年),全息照相在眼科的应用(1977年),眼性斜视(1978年),复视(1978年),眼球震颤的治疗(1979年),三棱镜在眼科的应用(1979年),亲水性软接触镜(1979年),外斜视的原因和治疗(1981年),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1981年),弱视治疗的一种新方法——视觉电生理基础疗法(1982年),麻痹性斜视的治疗(1982年),后固定缝线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1982年),检查婴儿视力的一种新方法—选择观看法(1983年),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复视问题(1983年),几种特殊类型斜视的诊断(1985年),分离垂直偏斜的诊断与治疗(1986年),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1987年),滑车神经麻痹(1992年)。
张方华教授英文流利,勤于笔耕,翻译了多部外文文献,将国外先进的知识、理念介绍给国内同道,开拓视野,共同提高,如,屈光检查的一些问题(1980年),世界斜视及弱视研究的动向(1982年),空间频率特性和视功能(1982年),垂直位直肌转位和内直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Oculinum)治疗外展神经麻痹(1989年),儿童表层角膜晶体术的视力、屈光和角膜曲率的效果二年随访(1989年),轴长对斜视手术反应的影响(1990年),血管显微分离在斜视手术中的作用(1991年)。
张方华教授一生参与编写了多部眼科学专业巨著,至今被后世同道所赞颂,如,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眼科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斜视与弱视?眼科全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斜视与眼球震颤?眼科临床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1998),《眼外肌病?眼球震颤与瞳孔异常》,《新编眼科临床手册》(金盾出版社,1998),《几种特殊类型斜视?眼球震颤》,《眼科新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眼外肌并眼眶病?眼科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斜视诊疗图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张方华,《斜视与弱视?中华眼科学》(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张方华教授一生所发表的论文,皆编纂入《张方华论文集》中,可谓著作等身,名满天下。
他一生甘为人梯,提携后学,承担多项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眼科人才。自1983-1990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四系本科教学工作,为医疗系和首医分校眼科专业班讲授弱视与斜视,屈光学和眼外伤等课程,并完成进修医师带教及讲课工作,备受学生后辈尊敬,桃李满天下。
张方华教授生前曾承担多项研究课题,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72-1973年参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项激光防护眼镜的研制任务,观察兔眼视网膜损伤阈值并予以总结。1973-1974年接国家下达的任务,观察药物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1976-1977年与该北京玻璃厂卫生科合作,做石英车间工人的眼部损害检查并总结报告。1989-1995年,研究注射用A型肉毒素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取得了圆满的成果。
张方华教授一生勤敏善学,著书立说,纯良谦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提携后学,是中国斜视弱视专业的开拓者,同仁医院斜视弱视专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为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后辈学子的杰出榜样。张方华教授的逝去,是中国眼科界的巨大损失。
以下为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医院眼科中心魏文斌教授撰写的悼念张方华教授文章——《霁月光风,看一世花开》。
2017年1月14日我国著名的眼科学家,我国眼科斜视弱视专业的开拓者,同仁眼科眼肌和斜弱视学科奠基人张方华教授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今天下午,我应北京医院戴虹主任之邀,为他举办的“京医论坛?两岸三地眼科高峰论坛”讲课,刚从讲台上走下来,就接到了干保科秦明照主任的电话,说张方华老先生去世了!虽然,先生因肺部感染,近期已经反反复复住了四次院,周三我开完会后还去病房看过他,他那时已经非常虚弱,我捏他的手,手上扎液留下的片片瘀斑,不能碰,一碰就疼,神志话语都不清,看他忍受这种痛苦,心里也觉得非常的难受。老爷子因为多年来身体一直不很好,对生死之事想得也比较通透明白,几次去看他,他也对家属及周围的人也有所表达,觉得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去抢救一个垂死的生命,未免太不值得,他自己也不愿意去忍受这种痛苦,更怕给人添麻烦。是,张方华先生,无论何时,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不愿也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的人。
尽管对他所表现出来的不佳的身体状况心里有所预示,但在今天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还是忍不住悲从中来,至我来到同仁后的30年里,与张方华先生相交相识的每一幕,都在我脑海中一一闪过。提起他,心里怀着深情,更有许多的敬仰。
张方华教授是同仁眼科老一辈专家中少有的,文革前的,接受了严格的研究生教育的老专家。1953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系,曾受教于郭秉宽、何章岑、毕华德、李凤鸣等久负盛名的老一代“眼科大家”的指导,师从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刘家琦教授,从事斜弱视和小儿眼科方面的研究,1959年副博士研究生毕业来到同仁眼科,在同仁眼科工作了一辈子近50年,开创了同仁的眼肌和斜弱视学科,在斜视的诊断治疗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因为有了他的存在,同仁眼科斜弱视眼肌专业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注重梯队建设,培养了孔令媛教授、吴晓教授、卢炜教授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中,倾注了张方华教授无私的关心、指导和大量的心血。
张方华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极其爱看书,爱总结,善于写文章。工作多年来他一直特别强调两点:
一是要临床联系实际,学习总结提高。同仁医院历史悠久,病人多,病种多,先生具有非常敏锐的临床目光,善于发现临床工作中一些未曾见过的疾病,并将其收集、总结下来,以论文或综述的形式传播给国内同行,共同学习。先生一生写了大量的综述,收录在《国外医学?眼科分册》中,后来整理形成了《张方华教授论文集》,可谓著作等身。在同仁历史上,一辈子能出论文集的人屈指可数,张方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先生也为斜视专业检测和特殊斜视的手术治疗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国内斜视手术技术的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是要团结协作,发展专业。先生一直重视各级医生的培养,注重梯队建设,提携后学,尽量发挥大家的才能。他认为年轻医生是专业的未来,非常愿意与年轻医生分享他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对年轻医生所取得的成绩也愿意共同品尝,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先生是同仁斜弱视和眼肌学科的开创者,带着整个斜弱视专科在各种疑难斜视诊断和手术方面贡献丰硕。先生本身就是位特别善于总结,特别善于学习的人。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带着孔令媛教授研究各种疑难斜视手术,并总结写成文章发表。记得我们眼底专业医生做完环扎术后,有些病人会发生斜视,他会带着孔令媛教授一同到手术室来观看,观察肌肉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应该怎么做,他会于细微之处予以指导;一些高度近视眼的病人,斜视角度大,常规术后效果不好,他会与孔主任一起研究新的术式;而对许多综合征的研究,如下斜肌腱鞘综合症,A-V综合症,Duane眼球后退综合症等等,是他最早阅读文献后总结出来介绍给大家的,让大家能够认识这些疾病,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诊疗水平。
2006年,我想组织出版同仁眼科图谱系列丛书,荟萃精华,以展示同仁眼科临床病例资料丰富的优点,为国内同行提供一套以供学习的、实用性强的诊疗图谱。在张方华教授的指导下,卢炜教授以最快的速度编辑出版了第一本《同仁眼科系列图谱?斜视诊疗图谱》,目前已经是第二版,在国内影响力 非常大,至今被同道和后学所称道。
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特别谦和,为人低调,是一个谦和到极点的人。性格非常温和,言语轻柔,从来没见他发过什么脾气,对病人也是如此。虽然成绩斐然,声名远播,但却淡泊名利,从来不去争荣誉。1984年,他担任刘家琦教授等建立的中国斜视专业组(今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任副组长,一直是刘家琦教授的得力助手,为我国斜弱视及小儿眼科学科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刘家琦教授卸任后,许多同行都希望他能接任刘家琦教授做组长,但他都婉拒了,并力荐由年富力强的后辈同道承担此任。
先生对眼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眼科仪器、器械的保留更具有非常超前的意识,具备历史的眼光。国外专家曾经赠送我们一个眼科大型诊疗台,后来随着仪器设备的更新,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科室几次搬家,大家都想丢弃了它,觉得占地方,使用率又低,但每次张老先生都要把他保留下来,认为它对双眼视、立体视的检查还是非常有价值,更具文物价值。其实他是认识到这些诊疗仪器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从这些仪器的身上能读出整个眼科发展的历史,故他犹如保存文化古迹一般珍视这些老的诊疗仪器。很可惜的是,这个诊疗台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先生谦和低调,正直真诚,爱学习,爱看书,确如谦谦君子,自我到同仁工作后,影响了我人生中的许多方面,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我到同仁后,他发现我也爱读、爱学、爱写,对我非常地欣赏,也非常认可我。那时他是《中国医刊》(当时名为中级医刊)的编委,他就有意识地培养我去写稿件,组织稿件,写综述、写书评,写各种白内障、青光眼等诊治的系列报道,组织一些专题讲座。那时《中级医刊》作为全科医学刊物,在杂志上介绍系列眼科知识,对全科医生知识面的增加很有帮助,也是对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他有意训练我去写,去组稿,培养我学习写作的能力,令我至今受益匪浅。在90年代,在我还是个年轻的主治医生的时候,他就力荐我接替他担任《中国医刊》的编委,在他的带领、推荐和培养下我顺利成为中国医刊的编委,直至今日,这也是我从医生涯中的第一个医学杂志的编委。也是在他的指导、带领下我开始结合临床进行总结和论文写作,他是我医学文章写作道路上的启蒙与指导老师,也是我成为编委工作的指路人。
先生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挥之不去的人格魅力,无一不感染着大家,也深受大家敬重。在他80岁生日时,眼科后生们想给他举办一个生日庆祝会,好好为他庆祝一下,表示诚挚的尊敬与感激。但他得知后,极其恳切地婉拒了,我们只好买了蛋糕去他家里为他庆祝,他和家人都非常感激,开心,非常谦和地表示谢意。
先生为人随和,也是性情中人,喜欢与人聊天,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是对脾气的人,就会非常健谈,平时常会聊到工作、学习、家庭等等,非常相契相投。先生喜欢足球,是个足球迷,对世界杯,对足球明星如数家珍,大家对如此温文尔雅书卷气十足的老先生,却如此喜欢这种对抗性、运动性非常强的体育项目,常感到迷惑不解。
先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记得去年春节去他家里看望他,80多岁的老爷子,手里拿着iPad娴熟地玩弄着,给我们大家拍照,合影,用iPad来发邮件,令我们惊讶不已。在他面前,我们始终不敢言老。
先生一生不爱麻烦别人,不愿给集体带来任何麻烦和不便。他特别能理解每一个人,每年春节,几次生病住院,每每提到要去看望他,他总是担心会影响到大家,总是反复地说:你们那么忙,别来了…就怕给大家添麻烦。每次他生病住院,给他安排好床位后,他总是很快地给我们发邮件,表示谢意,在他生病期间,我们每个人去看望他,给予他关心时,他都会一一记在心里,总是要多次地表示谢意,君子之风,溢于言表。
(张方华教授去世的当天,他的夫人,北大医院妇产科教授刘书文女士,亲自书写一份怀念先生的悼文,字体灵秀,文辞工整,伉俪情深,寥寥数笔,道尽张方华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先生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先生几次生病,我得知后都会抽时间去看望他,但每次去看他,待不多时,他都会催你走,他就觉得你太忙了!生怕耽误你的时间,不能也不愿因为自己再去占用你的时间。他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从不愿意因为自己给大家、给集体造成一点麻烦,哪怕是在生病期间,对大家对他的关心和照顾,总觉得是给大家添了麻烦,似乎亏欠了大家似的,总是和他的夫人及家人一而再地谢谢大家,就觉得他生病给大家增添了负担。他整个家庭的氛围都是这样,一个给予他人无私的关爱却不愿意给别人造成麻烦的一家人。
先生的爱学习爱读书爱钻研,对我工作学习的许多方面都有影响,我从内心深处对他怀有莫大的尊敬,每年的春节常会去家里看望他,即使不去家里,也会打电话问候。他特别能理解我们每一个人,能理解我们工作的忙碌,每次得知我要去家里看望,他都尽可能地阻止我去往他家里跑路,就担心给我添了麻烦。而先生也非常地认可我,有熟人患眼底病也会介绍与我。记得就在他这次生病住院时,他有个香港的朋友,患有黄斑前膜,想要来找我看看,先生给我发来邮件,他希望我能给他的朋友加个号看病,我说没问题,他非常感激,频频表示感谢……他就是这样,你为他做任何一点事情,他都觉得是给你添了麻烦,增加负担了,他的心里总是过意不去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一辈子不爱给任何人添麻烦的人。
张方华先生的一生,如霁月光风,博学多才却又淡泊致远,他是同仁文化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分子;他谦和好学,努力向上,一生都把集体的事情,别人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从来不愿意去麻烦、影响别人,他是同仁老一辈专家中的优秀代表;先生一生潜心研究,历练求索,不为名利所惑的医者的高尚情怀为后学所敬仰。正是因为有如先生这样一代代杰出的同仁精英,才凝聚成传承悠远的深厚的同仁文化,他是同仁医疗典范的杰出代表,他是同仁医魂。
深切怀念张方华教授,张方华先生一路走好!
魏文斌 2017年1月1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