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tr0603

谈谈变态反应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变态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反应。它不同于正常的免疫反应者,在于正常免疫反应是以有利于机体抗御外来抗原性物质的侵害为结局,而变态反应则以产生一系列不利于机体的反应为结局。甚至在一些急剧的变态反应中,可于短时间内致机体于死亡。因此变态反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病理的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从广义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于反应性过高的类型,亦即人们习惯上所称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ness,即在机体接触某种物质后(包括全抗原性物质Antigen或半抗原性物质Hapten)即可以引起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反应。这种反应具有一定的过敏特色,因此“变态反应”与“过敏”两词在临床上已常作为同义词来看待。另一种是属于反应性过低的类型,称为低反应性Hyposensitiveness或无反应性Anergy。即在机体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后只能产生低于正常的免疫反应甚至不产生任何免疫反应。这种情况一般归属于免疫缺损性疾病。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态反应原或过敏原Allergen。由变态反应原产生的抗体称为反应体或过敏性抗体Reagin。由过敏原与反应体导致的过敏反应称为Anaphylaxis或Allergy。

一、变态反应的定义

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源出于奥地利医生Clemens von Pirquet于1906年所着Allergie一文。原意为“变化了的反应”,他在本世纪初观察到在临床上应用破伤风抗毒血清中,很多病人得到了很好的疗效,但同时又有一些病人在再次应用血清时出现了强烈的反应,甚至有不少的病人因之丧失生命。当时对于这种现象的本质认识不清,只以为是这些病人出现了变异的反应,提出了变态反应一词。目前,对于变态反应一词的定义,亦尚未能臻于完善,大体说来:变态反应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它表现为当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各种途径,接受某种过敏原后,可出现某一组织或器官,甚至全身性的强烈反应,引起各式各样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其特点是这种对特殊过敏原的特殊反应只出现在少数人身上,引起过敏的物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是无害的。例如:鸡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无害的食物,但是对于少数鸡蛋过敏的病人则在进食极少量的鸡蛋之后,即可以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包括全身皮痒,水肿,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引起过敏休克等,这就是变态反应。

至于变态反应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不是全部是对机体不利的呢?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还存在着探讨的余地,粗看起来变态反应的各种反应过程似乎都是于机体不利的,但如经过深入的观察,不少同过敏引起的临床过程,往往带有一定的保护性色彩。例如当吸入某种过敏原后,可以引起连续性喷嚏发作,大量的清水样鼻涕流出。这些症状有利于排出吸入的过敏物质,甚至引起支气管的痉挛收缩,这也有利于限止抗原性物质进一步深入下呼吸道。至于过敏所引起的炎性反应,胃肠过敏所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亦均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只是由于这些反应过度强烈,因此最终造成了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所以变态反应从另一种角度看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过度的反应。 自从1903年Charles Richet发现动物过敏休克,提出Anapnylaxis一词,以及1906年Clemns von Pirquet在病人身上发现血清过敏现象,并提出Allergy一词后,受到了临床界的广泛重视。很多人从血清免疫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上发现了一大批由过敏引起的疾病,对过敏病的发病机理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临床学科——变态反应学。

1963年Gell及Coombs从免疫学的角度,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不同形式,将变态反应病进行了更合理的分型,将之分为四型。1974年以来Ivan Roitt及Calder等又对新的变态反应作了补充,增为六型。

目前在国际临床界,变态反应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欧北美一般较完善的医院均设有临床变态反应科室,有专门的临床医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此一工作,独立的变态反应诊疗所亦相当普遍,三十年代以来变态反应的专着相继出版,专业的期刊,较知名者已在十种以上。

此一学科以西欧及北美发展较快。西欧英、法、瑞士、瑞典等国发展较快,北美则以美国较为发展,近年来日本对于变态的反应及免疫学亦有相当的成就。不少国家设有全国性及地方性的变态反应学会。并已多次召开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据1965年美国资料统计,全国共有临床医师267550人,其中有2603人从事或部分从事临床变态反应工作,占临床医师总数的0.97%。亦即大约在每一百个临床医师中有一人从事变态反应工作。平均约10万人口中有一名变态反应医师。在变态反应医师中内科医师最多,估计每17名内科医师中有一人全部或部分从事变态反应工作,其中以肺科医师为最多,此外如耳鼻喉科医师,儿科医师,皮肤科医师从事变态反应工作者亦不少。

在一些国家对于本国在各地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重要致敏花粉及霉菌等已有较完整的调查资料。对于一些主要的诊断治疗用抗原有专门的生产部门供应使用。近年有些国家已有专门的机构制备供应各类免疫球蛋白和相应的抗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碎片包括Fc,Fab以及各种不同的补体成份等已作为商品供应临床诊断治疗之用。对于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包括IgE的放射免疫测定已相当普遍地应用于临床,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精密仪器亦已较普遍地采用。但是另一方面,在一些变态反应学比较发展的国家里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临床变态反应医师过度集中于城市,报据告在美国纽约一市即集中有变态反应医师398人,在加利福尼亚有237人,变态反应医师集中的地方平均约三万人口中即有一名变态反应医师。而在广大中小城镇则仍缺乏有关变态反应专业医生的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昂,亦使一般变态反应病患者望医兴叹,力不从愿。

在我国,于1956年起在当时的中国协和医院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临床变态反应科。近半个世纪来开展了结合我国国情的变态反应临床和研究工作,对我国变态反应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开展了我国自己的花粉过敏及霉菌过敏研究。找出了我国北方地区引起花粉过敏具有代表性的致敏花粉——蒿属花粉。对全国空气中的花粉和霉菌进行的较长期的调查分析,对于我国的广大花粉及霉菌过敏患者发病规律,取得了初步的经验。目前用于临床的百余种诊断及治疗用抗原全由自己采集与制备。受治了数以百万计的病人。并为全国各地培训了一部分从事临床变态反应工作的人才,为今后在国内普及临床变态反应工作摸索了一条路子。广大临床医师对变态反应病的认识日益深化,变态反应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日益为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所重视,一个全国性的临床变态反应工作的组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目前我国临床变态反应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要。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努力吸取外来有益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临床变态反应学。 三、变态反应病的发病情况

变态反应是一种极为常见多发的疾病。无论男女老幼,中外古今,各行各业,患此病者均不少。据我们于1959及1979两次对北京地区正常人群变态反应的发病调查,总发病率为48%及37%、即在二至三人之中将有一人现在患有或曾经患过变态反应疾病。就全国来看发病者当在数亿人之众。

据美国统计全国约有3100万人患有各种急性变态反应性疾患,其中目前正患有哮喘病者约860万,占全国人口的4%左右,连同过去曾经患过哮喘者总计约有1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仅就860万哮喘病人计算,每年损失的劳动日与学习日共计约1300万天。根据Rowe对400名大学生及护士的调查,有变态反应病者占35%。Voughan统计变态反应病在人群的发病率高达60%。Pipes 与Cohen的调查变态反应病的发病率为50%左右,此数与我们的调查极为相似。

应该指出,对于各种变态反应发病的调查统计资料。由于调查对象的局限性,均不足以代表变态反应发病的总的情况,但仅就上述资料已足以说明,无论中外,变态反应病都是一种极为多见而影响人体健康既深且广的疾病。值得医务界予以更多的重视与研讨。

四、变态反应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变态反应在临床上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多发性与常见性。变态反应病在每一个临床学科中均大量存在。在内科方面较重要的变态反应病有支气管哮喘,慢性肾炎,各种胶元血管性疾患等。在外科有各种关节肌肉的风湿性疾病,移植排异等问题。在儿科则凡属内科见到的过敏性疾患,儿科均可见及。在妇产科有新生儿溶血问题,甚至某些原发性不育,痛径,习惯性流产等近来亦有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者,在神经科方面有各种疫苗接种后引起的脑炎,偏头痛,重症肌无力等。在皮肤科临床上则有人认为至少有半数的病人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其中最多见的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湿疹,以及接触性皮炎等。在耳鼻喉科则有过敏性鼻炎,枯草热,美尼尔氏症,急性过敏性喉水肿等。在眼科则有过敏性结膜炎,交感性眼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在口腔科则有食物过敏引起的口腔溃疡,唇部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及Behcets病所致的口腔粘膜病变等。至于像输血过敏反应,药物过敏,血清病等则更是不受任何临床科系的界限。

变态反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临床上有不少变态反应性疾患,至今还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广大病人于得病以后长期顽疾缠身,痛苦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一位支气管哮喘病人每年损失的劳动日平均在20天以上,重者全年病休,为害实非浅鲜。而且有些病人由于常年发病终致演化成肺气肿,肺心病而导致死亡。花粉过敏患者的平均每年劳动力损失亦在一周以上,至于一些属于II、III、IV型的变态反应病更加迁延难愈。

近二十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变态反应新分类法的建立,以及对于过敏本质和过敏机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很多过去未列为变态反应性疾患者现已认识到其发病是与变态反应有关的。这说明临床变态反应的领域正在发展与扩大。随着工业的发达,人民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出现了一批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常见过敏诱因。例如对敌敌畏的过敏,洗涤剂的过敏,塑料和化学纤维和过敏,化肥农药的过敏,一些新品种的有机涂料和染料的过敏等。随着科学,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今后必然还会有更多更新的过敏原出现。

有一些过敏因素是过去早已存在但未被人们所发现和重视的。例如屋尘螨Dermato phagoides pteronyssinus与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在呼吸道过敏中的重要作用,还是只是近十余年来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的。由于以上所列述的种种方面,所以变态反应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在临床医学中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部门。

五、变态反应的分型

在变态反应学的早期,由于对变态反应概念的局限性,变态反应病并没有明确的分类,以后从过敏原接触后出现反应的快慢而分为速发型过敏及迟发型过敏两类,速发型过敏一般是指与过敏原接触后于数秒钟至数小时内发病者。例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喉水肿等。迟发型过敏亦称延缓型过敏,一般是指过敏原接触后于24小时以后出现反应者,如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皮肤反应,移植排异等。

如按诱发过敏的过敏原种类则可分为:1、食物过敏;2、吸入物过敏;3、药物过敏;4、花粉过敏;5、霉菌过敏;6、昆虫过敏;7、细菌过敏;8、血清过敏;9、物理因素过敏等。如按过敏原进入途径分类又可分为1、食入性过敏;2、吸入性过敏;3、注入性过敏;4、接触性过敏等。如从过敏原来自体外或体内而分则可分为外源性过敏与内源性过敏两类。亦有按过敏原与过敏者所属种系的不同而分为1、异种抗原过敏;2、同种异体抗原过敏;3、自身抗原过敏等。 按过敏反应所累及的组织及器官系统分类可分为:1、呼吸系统过敏;2、消化系统过敏;3、皮肤组织过敏;4、神经系统过敏;5、泌尿生殖系统过敏;6、循环系统过敏;7、特殊感觉器官的过敏(包括眼部过敏,耳部过敏等);8、内分泌系统过敏;9、运动系统过敏;10、血液系统过敏等。

由于近代免疫学的发展,1963年Gell及Coombs从不同免疫机制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态反应分类,将变态反应病分为四型。即:第I型,速发型变态反应;第II型,细胞毒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第III型,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第IV型,延缓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此一分类方法已逐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承认。

1974年Ivan Roitt等又相继提出了第V型,甲状腺毒血症型变态反应及第VI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型变态反应,亦称杀伤细胞型变态反应或K细胞型变态反应Killing cell type allergy,以上两型新的变态反应分型目前尚未取得国际的公认,我们认为变态反应分型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变态反应的本质,以利于指导诊断与治疗。如将分型搞得过于繁复,则未必有利于上述目的。

六、变态反应的发病机理

变态反应的发病机理按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不同过程而各有特点。现就Gell及Coombs的四型分类法分别叙述其发病机理。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Anaphylaxtic type allergy,这是人类对之认识最早亦是发病最广的一类变态反应。它迄今在变态反应临床上仍占最重要的地位。在变态反应学的初创时期,人们对于变态反应的概念仅限于这一类型。对于它的发病机理长期以来人们曾做过多方面的猜测与探索,最初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机体对过敏物质的中毒造成的。有认为是由于内分泌障碍造成的。有认为由于病人体内缺乏某些酶或营养物质引起的。亦有人认为由于过敏病人于接触致敏物质后引起了某些神经调节失常而引起的,在后期则有更多的学者认为过敏的发作与抗原抗体反应有关。直到1921年德国学者Prausnitz及Küstner两人发现了一种很特殊的血清反应现象,它对I型过敏的抗原抗体反应机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其发现如下:Küstner当时24岁,由六岁起每次食用少量鱼肉后即引起全身皮肿,发痒,咽干,喷嚏,咳嗽、乃至间哑呼吸困难,约经10~12小时方能消失。证明为对鱼类食物的过敏。Prausnitz采取了Küstner的血清,用不同浓度,注射在自己的臀部皮内,24小时后再用鱼的浸出液分别注射在曾经血清注射的部位与未经血清注射部位的皮内,15分钟后发现曾注射过病人血清的各皮肤部位出现了明显的丘疹与周围红斑反应。而未经注射血清的皮肤则不出现任何反应,当时即认为在病人的血清中含有某种可引起皮肤反应的抗体物质,名之为反应素(Reagin)或皮肤敏感抗体Skin Sensitizing antibodySSA。后人常利用此方法来间接测定病人敏感状态。称为被动转移试验Passive transfer test或称P-K试验。从那时起,人们进一步客观地证明了过敏的引起是由某种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的。

1911年Schultz及Dale利用致敏动物的离体子宫在水浴中进行试验,发现当林格氏液水浴中加入致敏抗原后可引起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并发现一种化学活性物质。后经证明为组织胺。此后不少人给动物吸入或注射组织胺,可以人为地造成动物的过敏休克。因之一度认为一切过敏反应的发生均与组织释放组织胺有关。但是组织胺是如何释放的,为何在抗体抗原作用后会释放组织胺等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阐明。到1996年日本免疫学家Ishizaka夫妇及瑞典人Johansson先后发现了一种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它是一切导致速发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抗体。长期来人们未能深入认识的“皮肤敏感抗体。”Skin Sensitizing antibody或S.S.R,现已证实,实际上就是IgE。近十年来并就IgE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大体弄清。 目前对于速发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的解释是:当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Allergen它是一种可以引起过敏的抗原性物质)后,体内可通过浆细胞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反应素(Reagin)即IgE,IgE的分子以其Fc端选择性地附着在人体结缔组织中特别是血管周围及粘膜皮肤下的肥大细胞Mast cell表面或血液中嗜碱细胞Basophile的表面。因为每个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表面都带有数以万计的IgE的Fc受体,当这些细胞结合了IgE之后,人体即已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同样的过原时,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表面的IgE即与过敏原相结合。激活细胞内一系列酶的反应。首先使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高,使钙离子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进一步导致酯酶原及酯酶的激活,使细胞内一系列化学活性颗粒释出细胞之外。这种颗粒中含有各种化学活性物质,其中主要的有:组织胺Histamine;慢反应物质Slow reacting subsance-Aanphylaxis简称SRS-A;缓激肽Bradykynin;五羟色胺Serotonin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CF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A这些活性物质可导致平滑肌痉挛,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亢进等。

以花粉过敏导致的支气管哮喘为例:病人于初次吸入致敏花粉后,即可由巨嗜细胞将吸入的花粉粒吞噬消化,同时将花粉中的抗原性传递至相应的浆细胞,使之产生对该类花粉具有特异性的亲细胞性抗体IgE,此类IgE的Fc端即附着在支气管粘膜下小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表面。此时病人已处于对该类花粉的致敏状态。日后如再遇有同类花粉吸入时,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的Fab端迅速与此类花粉的特异性抗原相结合,在钙、镁离子、三磷酸腺甘的协同下,激活一系列的酶反应,使肥大细胞释放化学活性物质,包括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五羟色胺等。促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腺分泌增加,支气管腔狭窄,最终导致鼻粘膜卡他性反应气道阻塞哮喘发作。

(二)II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Cytotoxic, Cytolytic type alllergy。

这类变态反应一般由药物,细菌或血型性抗原所引起,在临床上相对说来较为少见。其发病原理为:当药物,细菌或血型抗原如Rh因子等与体内血细胞或其它组织细胞结合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IgG 或IgM,此类抗体在各种补体成份的参与下,与结合在细胞上的过敏原起作用,导致这些细胞的溶解,崩裂或死亡。也有些反应并无补体的参与,当抗体产生后即直接与附着在细胞表面的过敏原相结合,此类在表面上附有抗原抗体结合物的细胞即变得容易被网织内皮系统所吞噬,导致细胞的破坏溶化,引起细胞量的减少,这类变态反应在血液系统最易发生,其结果可导致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性白细胞减少,甚至可引起输血反应,Rh因子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

以药物过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为例:如病人于服用阿斯匹林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IgG或IgM,这种抗体在各补体成分参与下与带有阿斯匹林的红血球相结合后即可导致红血球的崩解,造成溶血性贫血。这种反应亦可以不经过补体的参与,当特异性抗体一旦直接与带有抗原的红细胞结合即可被巨噬细胞所吞噬,造成类似的病变。 三)III型病变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Antigen-antibody complex; Immune complex type allergy。

这类变态反应在临床上亦不少见,其抗原物质往往为细菌,病毒,支原体,霉菌,血清或某些核蛋白成份等生物性物质。它造成的病变往往经久难愈,是一模拟较迁延难治的变态反应病。

此类变态反应的发病机理是:当某些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生物性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导致相应IgG或IgM抗体的形成。此时如所形成的抗体量大于抗原量或两者比例适当,则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此类复合物容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消化,故不致造成病损。如所形成的抗体量明显小于抗原量,则形成体积小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容易被肾小球所过滤排出体外,故亦不致造成病损。只有当抗原量稍高于抗体量时,则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类复合物既不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又不易被肾脏所排出,长期周流于血液之中。其中一部分可沈积于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上,尤其容易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上,激活补体,使中性白血球释放各种活性溶酶,产生炎症,造成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坏死。

以变态反应性肾小球肾炎为例:病人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体内即形成了相应的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以后由于病灶感染,体内不断接受溶血性链球菌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的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相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此类复合物可以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的血管周围引起肾小球肾炎,这种复合物如沉积在皮下组织的小血管周围可引起风湿性皮肤结节,亦可沉积在关节滑膜囊周围组织的毛细血管壁上则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四)IV型变态反应——延缓或迟发型变态反应Delayed type allergy。

这类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抗原接触后24小时以上,故称之为延缓型变态反应。它的发生一般与抗体无关,故不能用血清被动转移的方法诱发,相反,如将病人已致敏的T淋巴细胞作被动转移试验则可以在异体动物身上诱发此类反应,另外即使在患有丙种球蛋白缺损的病人亦照样可以出现延缓型变态反应,这些现象都说明此类变态反应与体液免疫关系不大。其发生机理为:当机体首次接触抗原以后。体内的T淋巴细胞即处于对此类抗原的敏感状态,并大量繁殖。当再次与相同的抗原接触时,致敏的T淋巴细胞即继续大量分化繁殖,释放各种淋巴因子,使局部出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核细胞浸润,导致组织炎症坏死等病变。

以结核菌素反应为例:当儿童于首次接触结核感染后,体内的T淋巴细胞即对结核菌产生了致敏状态,这类致敏的淋巴细胞经过一度分裂繁殖即留存于体内,以后此儿童如再接受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时,则体内已致敏的T淋巴细胞在24~72小时内即进行活跃的分化繁殖,释放各种淋巴因子,使皮试局部产生红肿浸润甚至组织坏死等反应。

以上是四种临床上最为常见并已为国际所公认的有关变态反应的分类及其发病机理,但是在临床上对于某一种具体的变态反应病,各型之间很难作绝然的划分。例如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即可以遍及四型。当按具体病情作具体分析方能确定。也有一些变态反应病同时兼有多种分型的特征,一定要将之归类于哪一型也是相当困难的。

同时也应该着重指出,目前对变态反应的分型及其发病机理的阐述,并不能完全圆满地解释所有的变态反应现象。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变态反应现象是无法用上列理论说明的。例如某病人对月季花的香味过敏,每次闻后可诱发哮喘,某日病人赴亲友家见桌上供有一束盛开的月季,顿觉胸闷气憋哮喘发作,但后经证实桌上所供只是一束制作逼真的假花而已。不少病人来我科就诊时并无荨麻疹发作,由于邻座有一病人混身皮疹,搔痒难忍,病人目睹此状,不久自身的荨麻疹即相继发作。哮喘病人亦有类似情况,可因见到别人发病而诱致,此外和忧郁,盛怒,哭泣,劳累,受寒,受热,甚至大笑均可引起某些变态反应的发作。这些都是在我们临床上经常遇到而尚不能用上述理论加以阐明的。看来变态反应的发生与精神神经因素亦是密切相关的。 七、我国变态反应的特点

变态反应的发生,其中尤其是关于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是病人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病人的衣食往行,工作特点,风俗习惯,以至生活癖好等无不与过敏病的发作有重要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生活起居,地理环境与外国有很大的差异,即在国内,全国各地亦均有其地方特点与民族特点因此研究和防治变态反应性疾病,必须在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的特点走我国自己的道路,一切盲目抄袭国外的方法都未必合适,例如进口某些国外的抗原来为我国病人进行特异性过敏病因检查就未必能如实地反映我国的过敏情况,在旧中国乃至解放初期在我国的临床界由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长期认为花粉过敏的主要致敏花粉为Ragweed花粉,由于我国广大地区没有这种植物而认为在我国不存在花粉过敏的问题。但是经过40余年的临床观察,空气中花粉调查,实地的野外花粉调查以及病人生活环境的花粉调查等,业已证明花粉过敏在我国的发病率不低,已经查明的主要致敏花粉在20种以上,而且还找到了一种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最重要的致敏花粉——蒿属花粉。由于此类花粉的定期播散,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每年7至9月必然出现一大批典型的花粉症病人。待花粉期过去,病情即自然趋于缓解,应用蒿属花粉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这说明花粉过敏在我国具有自己的特色。霉菌过敏亦属如此,在致敏菌种,发病地区及发病季节等方面亦有我国自己的特点。就食物过敏而言,我国的饮食,无论在食物品种,烹调方法,乃至饮食爱好上均与外国不同。例如西方人嗜食可可与草莓,此类食物引起过敏者甚众,但在我国对此类食品用之者较少,因之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上较少见有对此类食物过敏者。反之我国人民对于大蒜,韭菜,葱,姜等嗜食者不少,对之有过敏反应者颇多。而这类食品在西欧则不是重要的致敏食物。在生活习俗上,西方无论男女,应用化妆品者很普遍。因之对化妆品的吸入性或接触性过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但在我国,过去一般人均不用化妆品,因之此类过敏问题很少发生。但是近年来由于化妆品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化妆品过敏亦成为一个变态反应临床上的重要病种。此外由于我国盛产中国的天然漆和蚕丝,因此在天然漆和蚕丝从业人员中对此过敏的发病率甚高,而在西方是难以见到的。这是我国变态反应的特点,今后我们的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特点调查研究方能做好。

八、变态反应病的诊断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主要的内容,即非特异性诊断与特异性诊断。

(一)变态反应病的非特异性诊断

变态反应病的非特异性诊断是指对一般变态反应性疾病作出临床通用的病名诊断。它不能指明各别病人的不同过敏病因。这类诊断相对来说是比较初步的。例如:病人主诉每天清晨及晚间有阵发喷嚏,流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内痒感已二年。客观检查鼻粘膜明显苍白水肿,鼻道有多量粘性分泌物。鼻分泌物的直接涂片检查发现有大量的嗜酸性细胞,至此我们可以对此病人作出“过敏性鼻炎”的诊断。这是一种临床通用的不指明病人特殊过敏病因的诊断。

在过敏性疾患的诊断中,非特异性诊断相对来说虽较简捷,但是它也是过敏病诊断中的第一步。没有非特异诊断也就无从作出进一步的特异性诊断。所以对于一切变态反应性疾患首先要尽力作出正确的非特异诊断。

对于变态反应病的非特异性诊断可以从下列几方面:

1、症状诊断 各种变态反应病均有它各自的症状特征。这些症状特征的存在与否可以成为变态反应病非特异诊断的重要依据,例如:支气管哮喘的症状特点为发作性的呼吸困难与两肺广泛的哮鸣;荨麻疹的症状特点为发作性的以皮肤凤团状丘疹为主的皮疹与皮痒。偏头痛的症状特点是发作性的心血管运动障碍为特性的一侧性剧烈头痛,常伴有一过性面部充血,恶心、呕吐及视力障碍等特征。

2、病史诊断 变态反应病患者常常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过敏性发作诱因以帮助诊断。另外由于病人的过敏性体质,病史中往往可以提供各种本人过去的其它过敏病史。此外根据我们的调查,有家庭过敏史者变态反应的发病率较无家庭过敏史者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变态反应患者往往提供各种直系亲属的过敏病史。这亦可以辅助变态反应病的诊断。

3、体检诊断 各种变态反应病除各有其症状特征外,还有各自的体征特点,如过敏性鼻炎有鼻粘膜的苍白水肿,支气管哮喘有呼气相的延长及两肺广泛的哮鸣音,荨麻疹的凤团状丘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游移性不规则大片皮下水肿等都具有诊断特色。

4、实验室非特异诊断

血,鼻涕,眼分泌物,痰,大便,中耳分泌物等的嗜酸性细胞检查;血及体液或分泌物中组织胺含量的测定;血清及分泌物中IgE,IgG,IgM含量的测定;肺功能测定,血及尿中17酮17羟测量;血浆蛋白电泳测定;红血球沉降试验;血中抗溶血性链球菌0滴度测定;类风湿因子测定;血中红斑狼疮细胞检查;以及血,尿,大便的常规检查等。对不同的变态反应病均有其各自的诊断意义。

5、放射诊断 包括胸部透视,摄影,支气管造影,鼻窦X线摄影,胃肠造影对不同的变态反应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特别如过敏性肺炎,过敏性鼻窦炎的诊断,X线检查有特殊的重要性。B超、CT、核磁共震、同位素检查等亦有辅助诊断意义。

6、药剂诊断 在某些变态反应病于经过各种检查不能确诊的情况下,亦可以采用某些对变态反应症有良效的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素,氨茶碱,各种抗组织胺药物,各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进行试探性治疗,如果经过用药疗效卓著,则可以从侧面引证变态反应症的诊断。但是在进行这种试探性药剂诊断时必须全面考虑病情,排除所试用的药物对病人的禁忌情况。

(二)变态反应的特异性诊断

变态反应患者在作出非特异性的过敏病诊断之后,继之而来的重要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查清病人究竟是对什么东西过敏而引起发病的。这就是一切变态反应病的特异性诊断。这对指导病人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也是从事变态反应临床工作者的特殊的任务。目前做得比较广泛的还限于一些外源性过敏原的检查。变态反应的特异性皮肤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诊断的方法经过长期实践亦日益发展而多样化。近年来还有探索用体外测定以代替体内测定的趋势。以冀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危险性,使方法更趋简化而精确。

1、变态反应的体内特异性诊断

目前在变态反应临床上采用最广的体内特异性诊断方法首推皮肤试验法。此外还有各种皮肤以外的试验方法,包括鼻粘膜,眼结膜及口腔粘膜试验等。

体内特异性诊断的原理是:在外源性过敏病人的皮肤及体液内含有一种特异性的抗体称为反应素或皮肤敏感抗体IgE。当相应的抗原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皮肤时即与特异性IgE相结合,产生局部的过敏反应,使皮肤充血,水肿,渗出,形成丘疹,在丘疹四周出现红斑,这就是特异性皮试的阳性反应。由于进入皮肤的抗原的用量和浓度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所以一般说来这一试验是安全的。但是亦有极少数高度敏感的病人,即使在严格控制抗原浓度及剂量的情况下仍可发生强烈的全身性反应。。 2、体内特异性诊断的适应症

1)速发型外源性过敏的病人或延缓型过敏中属于接触性过敏的病人。

2)试验时病人应不在强烈的过敏发作期。

3)近期内未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织胺药物,肾上腺素,麻黄素或抗白三烯类药物。

4)病人受试部位的皮肤应不在非特异性激惹性强烈的状态下。例如明显的皮肤划痕症等。

5)病人受试部位的皮肤应没有湿疹,荨麻疹或其它皮肤损害。

3、变态反应体内特异性试验的种类和方法。

1)贴斑试验Patch test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变态反应特异性测试方法。早在1896年,瑞士皮肤科医生Jadassohn已创用此法以调查可疑药物过敏病人的致敏因素。这是一种最简单而安全的方法,至今仍被沿用着。试验的具体方法是:将可疑过敏的药物,食物或吸入物如属固体物质先将之研末或粉碎,然后取一小撮放置病人前臂腹面皮肤上,再放上一滴1/10当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生理盐水。轻轻将粉末与水拌和,外面覆盖一片不吸水玻璃纸或塑料薄膜,再以纱布捆扎,保留试验物与皮肤密切接触24~48小时,然后揭除敷料,观察试验物接触部分的皮肤有无红肿,皮疹,溃疡等反应。如有上述情况即属阳性反应。如皮肤呈轻度红肿,属一度阳性反应,如有散在小皮疹出现属二度阳性反应,如有成片的皮疹或大的泡疹时则为三度阳性反应,如出现皮肤渗出,溃疡,坏死则属四度阳性反应,如在48小时揭开敷料观察反应时尚未见特殊皮肤改变,亦可再延长接触时间24小时,待贴斑72小时再观察一次反应,如仍无皮肤改变即属阴性反应。

2)抓伤试验Scratch test这也是一种比较简单而安全的特异性诊断方法。由于试验时基本不痛,不需消毒或特殊设备,不出血,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试验结果,而其结果又比贴斑试验较为准确。故比较适用于儿童。试验可在病人前臂的腹面或上臂的外侧皮肤进行。如在婴儿由于臂部可供测验的皮肤面积过小,则可以利用背部肩胛骨以内的区域。

操作方法:用一把钝缘的眼料白内障刀或用一枚织补用的针,必要时普通的较粗的缝针或注射针均可代替。目前我们用的是市场上出售的针炎医师用于扎刺放血的三棱针,由于它较为粗长,尖端大小适中,便于握持,亦不易损坏,特在此推荐。试验时先持针在选定的皮肤表面,平行纵划二道,长度为3~5mm,如11状的划痕,亦有交叉划成十形者。如所试为粉状的过原则先在皮肤上滴一滴1/10当量的氢氧化钠,生理盐水或人造汗液,然后用一干净的金属小勺取抗原一小勺撒在液体上轻加捣拌,我们目前采取市场上出售的铝制耳挖勺,价廉而适用,耳勺的另一端园钝部分适用于捣拌。如所试的是液态抗原,则在抓划处滴上一滴抗原待其自然晾干即可。

待抗原接触皮肤抓划处15~20分钟后即可观察反应。抓伤试验结果之判定,往往各家有各自的经验与标准,我们的标准是:

抓划处皮肤稍隆起,周边有一淡红斑时为(+)。

抓划处有丘疹样隆起,其长度超出抓划的长度,并在丘渗周边有明显红斑者为(++)。

抓划处丘疹有伪足,四周有色红而边缘不规则红斑反应者为(+++)。

抓划处丘疹有二个以上的伪足,发痒,四周皮肤红肿明显者为(++++) 抓伤试验应注意的是如同时进行多种抗原测试,则每一抗原的试验部位必须记载清楚,必要时应在皮肤上作出标记,以免相互混淆。如用编组的多种抗原进行皮试,则每种抗原的前后次序应熟记,如采用上臂外侧皮肤进行试验时则抗原的排列程序习惯上为由上而下,由左至右,五种为一行,每臂内外两行,共作十种,两臂同时可作二十种抗原的皮试。如用背部肩胛皮肤作试验,受试者如为成人则从上到下每行可作十种抗原,从左至右共分六行,故每次可同时作六十种抗原皮试。

3)点刺试验Prick test或称Punture test此法实际上是抓伤法的改良,由于其方法简便,近年国外变态反应采用此法者颇多。其方法为先在皮试部位滴上一滴抗原,然后用特制的点刺针在滴有抗原的皮肤中央点刺一下,将针头按至皮内即可,不必过深,以不出血为度。

4)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 或Intracutaneous test,这是目前各种体内特异性试验中应用最广,结果较为可靠,对于测试剂量控制较严格的一种试验方法。我们多年来在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本法来进行特异性检查的,它可用于食物,吸入物或药物等的测试。其操作方法如下:

一般亦用上臂外侧皮肤为受试区,令病人侧坐,曝露全臂,以酒精消毒皮肤。免用碘酒,以免局部刺激及碘酒颜色影响观察结果。用结核菌素注射器及26~27号皮内针头抽取试液。试液的浓度按各自的经验不同而所出入。目前我们采用的对于吸入性抗原包括屋尘、羽毛、皮毛、垫料,烟草烟,霉菌,花粉等采用1:100的浓度。对食物抗原中不含刺激性的蔬菜,水果,谷物之类用1:10的浓度。对于鱼、肉、虾、蟹、鸡蛋、牛奶及葱、蒜、姜、辣椒等高蛋白食物或带有刺激性的食物则采用1:100浓度。对于个别效价较强的抗原如蒿属花粉,螨等我们采用1:1000或1:10000的浓度。还有一些效价特强的抗原物质如蛔虫浸液等我们采用1:100000浓度进行皮试的。试验按照习惯的程序自上而下,由左到右进行逐个皮试。每一试区用皮内针头刺入表皮浅层,进针2~3mm,推入试液0.01~0.02cc每一试区的间距至少3cm,皮试后15分钟即可观察反应结果,其反应结果的判定标准为:

受试区皮肤丘疹直径在5mm以下,周围无红斑形成或有轻微红斑反应者为阴性。

皮肤丘疹直径在5mm,周围仅有较轻的红斑反应为±。

皮肤丘疹直径在5mm~1cm之间,周围有红斑反应者为+。

皮肤丘疹径在1~1.5cm之间,周围有明显红斑形成者为++。

皮肤丘疹直径在1.5cm以上或丘疹形状不规则,出现伪足,周围有明显红斑形成者为+++。

局部反应同+++而同时出现周身反应如皮痒,潮红,憋气,哮喘等症状者为++++。

在进行皮内试验时,应注意针管针头的消毒,针管上应标以所装抗原之名称以防止互相混杂,在变态反应专科门诊每天要为大量病人进行皮内试验,故应准备多个金属制的注射器盒,编号依次排列盛有各种抗原的注射器。注射用皮内针头亦应大量准备,用过一次即应更换。每次门诊后应将皮内针头一一检查有无倒勾,变钝等情况,如发现有倒勾或迟钝应随时磨利,以保证下次检查的顺利进行。皮内注射操作要有熟练的技巧。要做到眼明,手快,操作轻柔,防止差错。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或合作欠佳的儿童,要进行耐心解释,必要时要在别人协助扶持下方能进行。注射完毕后在病人等候观察反应的15~20分钟内,应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全身性反应发生,如唇麻,掌痒,全身发痒,皮肤潮红,咳嗽、气喘,胸闷,脉搏细速等情况,如有此类情况宜立刻让病人躺下休息,根据病情轻重给予适当的措置,轻者可以针刺手掌心或人中,印堂,十宣等穴,有胸闷咳喘者给以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吸入,重者应该注射肾上腺素,吸氧,甚至人工呼吸,静脉内注射肾上腺素等。 5)眼结膜试验Conjunctival test由于眼睛的球结膜及睑结膜上均有丰富的血管网,眼结膜的背景又非常光亮和洁净,是一种观察抗原抗体反应的良好场所。而且反应又很迅速,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眼结膜进行过敏原特异试验。其方法为用1:1000的抗原一滴滴入病人右眼,若五分钟后未出现眼痒,眼红,流泪,结膜充血等现象,可用1:100抗原滴入一滴,再观察五分钟,如仍无反应必要时亦可用1:10抗原滴入一滴,仍无反应则属阴性,如抗原滴入后出现眼红,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甚至眼睑浮肿等现象则属阳性反应。左眼可同时滴入一滴生理盐水或稀释液作为对照观察。其阳性反应的分级标准为:(+)巩膜及结膜轻度充血;(++)巩膜及结膜明显充血,眼轻痒;(+++)巩膜及结膜全红,明显眼痒及流泪;(++++)如在(+++)的基础上结膜有出血,眼睑有水肿。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快捷而观察清楚生动,对于某些药液过敏的测定亦可作此试验,但其缺点有:一切带有刺激性的抗原不宜采用。此法每次只能进行一种抗原的测试,如作多种的抗原测试则不合适。

6)鼻粘膜激发试验Nasal mucosa provocative test

试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抗原吸入的方法Inhalation test,即将抗原由鼻内吸入以激发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四十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对于那些花粉过敏病史典型而皮内试验为阴性反应者进行过不少这一类型的试验,发现其中有半数以上的病人可以诱发不同程度的花粉症发作症状,表现为当极少量的花粉置入病人鼻腔后数分钟内,即出现阵发性喷嚏,流清水鼻涕,鼻堵,鼻痒等。检查则鼻粘膜于短时间内转成苍白,水肿,分泌物大量增加,有的病人同时出现哮喘发作。此时从病人鼻分泌物或痰液中可检到大量嗜酸性细胞。

这种试验症状生动,对病人有很好的说服力。其缺点为每次只能作一种抗原的测试。激发用抗原的剂量应严格控制,以防止强烈反应的发生。我们在进行此类试验时有诱发哮喘者,但经过适当处理喘息即告平复。病例选择应很谨慎。

另一种是抗原鼻内滴入的方法Nasal instillatiou test,各种吸入性抗原浸液,均可经鼻内滴入测试其敏感性,在我们临床上亦曾试用过某些花粉浸液鼻内滴入激发试验,发现其阳性率远不如花粉吸入激发者为高。

7)气管内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亦与鼻粘膜激发试验相似,可以采用抗原气雾吸入激发,亦可用抗原浸液气管内滴入激发。亦有人采用组织胺气雾吸入或气管内滴入进行非特异性激发试验者,但组织胺吸入或滴入的方法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即使正常人如吸入或滴入过量的组织胺亦可诱发强烈反应.

8)食物激发试验Food provocation test这种试验适用于病人强烈怀疑对某种食物过敏,但是经过特异皮肤试验结果为阴性,为了进一步明确病人对该类食物的敏感情况,可以试用食物激发试验。其方法为:病人于受试前24小时禁进此类食物,来试时最好空腹或仅进少量普通饮食。试验前先为病人测试脉搏血压,呼吸及白血球计数,然后令病人进食怀疑过敏之食物。食用量可按病情决定。例如对小麦面过敏者可食用一个馒头,对鸡蛋过敏可一次食用二个鸡蛋,对牛奶过敏者可饮用半磅牛奶。然后留病人在院观察三个小时,其问于进食后半小时,一小时,二小时各测脉搏血压,呼吸及白血球计数一次,同时观察病人有无腹痛,恶心,呕吐,皮疹,皮痒,腹泻,头痛,喷嚏,哮喘等过敏症状发生,一一记录之。同时观察有无呼吸脉搏明显增快,或白血球计数下降的情况。如果进食后三小时内病人出现相应的过敏症状,并有呼吸脉搏明显增快或白血球下降至总数与激发前相差1000以上者,则认为属阳性反应。我们先后已作过数十例,有些病人有明显的反应,但亦有不少病人试验后并无特殊。由于手续繁复。每次门诊最多只能测试一二个病人,而且每个病人只能作一种试验。但是如有明显阳性反应则它在食物过敏特异性诊断中的真实性与生动性还是不容否定的。

9)被动转移试验Passive transfer test亦称Prusnitz küstner test简称P-K试验。这是利用过敏病人的特异性抗体在血清中可以被动转移的特性而发展起来的。适用于不能在自身进行特异性皮试的幼婴,严重剥脱性皮炎患者,躁动不安无法皮试者,严重的皮肤划痕症患者皮试呈普遍的假阳性反应者,其它严重皮肤病或其它重症病人不能提供自身皮肤者。试验前先应选择适当的志愿受试者,一般均由病人的父母或亲属承担。试前应为病人作过传染性肝炎或其它可由血清传染的疾病的血清学检查,证明无上列传染病方可进行此类检查。试验前24小时病人及志愿受试者均不能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组织胺药物。试验时先从病人身上采血5.c.c.装入无菌试管离心分离血清。在无菌操作下取分离得的血清在志愿受试者背部皮内按准备测试的抗原数目,顺序作多点皮内注射。每一处注射血清0.1cc,并在注射处用钢笔划圈作好标记。24~48小时后在划圈的血清转移部位按皮内试验法作各种抗原的特异性试验。试前志愿受试者不能大量接触或食用所欲测验的各种吸入物或食物。试验结果的判定按一般皮内试验法标准记录之。 根据上列各种变态反应的体内特异性诊断方法,说明变态反应的体内特异性诊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很丰富的诊断手段,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用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体内特异性诊断的正确性尚有一定的限止,临床试验中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还时有发生。试验结果与主观诱因的符合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在观察皮试反应作出特异性诊断时还必须结合病史,发病的时间地点,病人工作生活特点,客观体征等。作综合的分析推量,方能作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10)变态反应的体外特异性诊断

由于变态反应的体内特异性诊断尚不够完善,而且试验中多少还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并要占用病人较多的时间。所以变态反应工作者在不断考虑采用体外测验的方法,亦即希望通过体外血清免疫的方法,帮助病人判明过敏诱因,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目前已在试用的有琼脂扩散试验,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萤光免疫测定,免疫酶标试验,放射免疫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体外组织胺释放测定等方法,以测定病人的特异性抗体,有关的方法可参阅免疫学实验技术的专著。由于血清中变态反应性抗体含量的极度稀少,加之变态反应有高度的特异性,目前的体外测定方法尚不能完全取代体内测定的方法,即使有成功亦不如体内试验简捷。简捷可靠的体外测定方法今后有取代体内测定的可能。

九 变态反应病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变态反应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很多变态反应的预防措施兼有治疗的意义。反之,很多变态反应病的治疗又兼有预防的意义。故在此同时加以讨论。

变态反应病的预防和治疗,范围极为广泛,方法极为浩繁,但是从变态反应的发生机理来看,变态反应病可以通过控制或改变过敏发生的某些环节加以防治。大体可归纳为两大类。即变态反应病的特异性防治和非特异性防治。

(一)变态反应病的特异性防治

变态反应的特异性防治是指针对病人的特殊过敏诱因进行的预防和治疗。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对特异性过敏原的避免,一为对特异性过敏原的脱敏。

1.特异性过敏诱因的避免

从变态反应的发病机理上看,过敏诱因的避免应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具有病因治疗的性质。也就是说对于过敏病人来说,从理论上讲,只要没有过敏原的接触即不可能有过敏病的发作。因此,对于过敏病人的首要问题是尽全力找出过敏的诱因加以防避。这对非发作期病人有预防的意义而对发作期的病人又具有治疗的意义。过敏诱因避免的方法,根据我们长期的临床实践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即“避,忌,替,移。”

“避”就是躲避一切可疑或已明确的过敏诱因的接触。是泛指一切致敏性吸入食入或接触物而言。例如每逢吸入敌敌畏后遭致哮喘者则应尽一切可能躲避之。“忌”就是忌用一切可疑或已知的过敏物品,主要是指食物及药物而言。例如病人每次进食虾蟹后可诱发荨麻疹者则应尽量忌食上列食物。“替”是指凡属对某种药物或食物过敏,但客观上又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用者,则应尽量寻找作用相似而对病人无过敏的药物或食物以代替之。例如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但病情又很需要青霉素治疗,此时可以采用红霉素等作用大致与青霉素相似而又对病人无过敏性的药物代替之。又如婴儿对牛乳过敏引起婴儿湿疹时可以采用人乳,马乳,羊乳或豆浆等对患儿无害的食物以代替牛乳。“移”是指对于某些已知的与病人经常接触的过敏原,一经查出即应移出病人的生活环境。例如病人对樟木箱散发的香味有过敏现象或对放在室内的观赏花木有过敏现象,则应及早将之移出,往往可以收到喜剧性的效果。

从上述情况看在过敏性病患的防治上,避免过敏原的接触是极为重要而有效的一环。从我们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避,忌,替,移”四字要诀是临床变态反应工作者应时时考虑掌握的。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取其谐音称为BGTE。(B=避,G=忌,T=替,E=移,)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过敏病人的过敏诱因变化多端,有些致敏因素是可以通过BTGE等措施加以防止的。但也有不少过敏因素是很难加以绝对防止的。例如屋尘,花粉,霉菌等。它们到处飘散,大量存在于空气之中。因此对于一些难加防避的过敏原,病人应采用特异性脱敏进行防治。 2.特异性过敏诱因的脱散

特异性脱敏是当前在变态反应临床上采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也是一种病因治疗,且兼具预防与治疗双重意义。 (1) 特异性脱敏的意义:特异性脱敏是利用病人对之有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制成各种不同浓度的提取液,给病人小量反复注射,或通过其它途径与病人反复接触,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稀到浓,赖以培养病人对此类特异性过敏物质的耐受力,使之于脱敏治疗后,再次接触此类过敏原时不再产生过敏现象,或使过敏现象得以减轻。由于特异性脱敏往往不能达到病人对此类特异性过敏物质完全解除过敏的程度,因此近来不少学者主张将“脱敏”二字Desensitization改为“减敏”二字Hyposensitization,以示区别。我们认为“脱敏”二字变态反应临床上已沿用数十年,早为医者及病者所熟悉,同时也表明了此种治疗的最终目的,有助于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所以脱敏一词还是可以保留使用的。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摒弃“脱敏”及“减敏”两词,统称之为特异性免疫疗法Specific immunotheraphy。 (2)特异性脱敏的原理:特异性脱敏的作用原理至今当未完全阐明,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看法。

1)封闭抗体理论 这是在脱敏原理上最为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通过反复给病人注射特异性抗原,可以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封闭性抗体或称阻滞性抗体BIocking antibody这类抗体主要是属于IgG型的。当这些特异的IgG型封闭抗体在体内提高以后,如再度接受外来的相应特异性过敏原时,此类封闭抗体即与之结合,产生免疫反应而不再产生过敏反应。

2)抗体竞争理论

这一理论与上述封闭抗体理论有相似之处。认为病人经特异性脱敏后,新生的抗体与体内预存的反应素,亦即过敏性抗体IgE有竞争的作用,竞争的结果使IgE与外来过敏原结合的机会大大降低,防止或减少了一系过敏活性介质的释放,从而达到治疗过敏的目的。

3)体液内抗原消耗理论 这一理论亦与上二种理论有一定的联系,认为病人经过脱敏治疗后形成的抗体均属于体液性抗体。主要贮存在血浆等体液之中,而导致过敏的IgG型抗体则均属于亲细胞性抗体,主要贮存于指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的表面。经过脱敏治疗的病人若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当抗原当未到达靶细胞时,积存的体液内抗体即首先与之相结合,使特异性抗原在体液内已消耗殆尽,大大减少了对靶细胞的激活

(3)特异性脱敏的局限性:特异性脱敏治疗对于过敏病人均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属于病因治疗,因此如果病因明确,用法适当,脱敏治疗的效果一般比较满意,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亦受各种条件的限止。

1)脱敏疗法必须在病人特异性过敏原诊断明确的前提下方能进行。但变态反应临床上经常有一部分病人虽经多方检查,特异性过敏病因始终不能明确,对于这类病人即难于采用脱敏治疗。

2)有些病人的致敏诱因虽已明确但由于该类因素的特殊化学或物理性质,无法进行脱敏过疗。例如近年来病人对于敌敌畏,染料甲醛或某些农药,化肥,洗涤剂等过敏者,由于这些材料均属律有毒物质,不能进行脱敏。再如病人对紫外光,X或r射线,冷,热等所谓物理因子过敏者,亦难以进行脱敏治疗。

3)过敏病人的致敏因素往往是多发性的,同一过敏病人往往兼有数种甚至数十种吸入物,食物,药物等不同类型的过敏因素。而脱敏用抗原往往无法包罗所有的过敏物质。只能就需要与可能择要选用。因此脱敏治疗亦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4)由于目前对过敏病人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尚未臻完善,皮试阳性的过敏原是否确属病人的主要过敏物质目前尚难断然肯定。因此特异性脱敏的针对性尚有一定的差距。

5)脱敏疗法是通过小量特异性抗原注射使病人逐渐改变体质,增强对过敏原的耐受能力。这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过程的,因此脱敏疗法一般起效较慢,一旦采用即需要连续使用一年至数年的时间,病情的好转是逐渐出现的,但一般效果比较持久,不像某些对症药物虽起效迅速但又迅速失效。因此在决定为病人进行脱敏治疗时应对病人作充分说明,以取得病人的耐心合作。 (4)特异性脱敏的适应症:选择采用脱敏治疗的对象主要有:

1)经过特异性皮肤试验显示对某些吸入性过敏原有阳性反应的吸入性过敏患者。

2)虽经特异性皮试对有关吸入性过敏原无明显阳性反应,但从病史或激发试验的结果看仍强烈怀疑有此类吸入过敏者,亦可酌情试用。

3)对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或物理因素过敏的患者,即使经特异性试验呈现阳性反应,一般均建议病人采用避免法而不采用特异性脱敏治疗。

4)对于怀疑有昆虫过敏的患者经特异性昆虫过敏原试验阳性者如对于螨类,蜂类,蚊类等可以试用相应昆虫抗原进行脱敏治疗。

(5)特异性脱敏的方法:特异性脱敏的方法各国各地的临床变态反应医师常各有自己的经验与习惯,即使在各种过敏原的制备上亦不尽相同,故脱敏液浓度的选择,脱敏注射的周期,疗程的计算,注射的剂量等均不便强求一律。现仅就我们目前在临床上采用的脱敏方法,介绍如下:

1)脱敏用抗原的材料 目前在我们临床上应用最广的脱敏抗原约有五十余种,均为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难以绝对避免的吸入性抗原。主要包括有室内尘土,蒲绒,木棉,荞麦皮,旧棉絮,麻,棕,蚕丝,陈稻草, 羽毛,(包括有鸡毛,鸭毛,鹅毛。)皮毛,(包括有羊毛,马毛,兔毛,猫毛,狗毛等。)各种常见的空气中霉菌包括有间链孢霉,毛霉,镰刀霉,曲霉,虫蠕孢霉,黑根霉,着色芽生霉,黑粉霉,毛皮霉,酵母等,春季花粉,包括有榆树花粉,杨树花粉,柳树花粉,柏树花粉,白腊花粉,云杉花粉,槭树花粉,松树花粉,枫杨花粉,构树花粉,莎草花粉,桑树花粉,椿树花粉,核桃花粉,菠菜花粉等,夏秋季花粉包括有蒿属花粉,藜料花粉,苋科花粉,大麻花粉,蓖麻花粉,绿草花粉,玉米花粉,向日葵花粉,高梁花粉等,此外还包括尘螨及烟草的烟的可溶性抗原等。

2)脱敏抗原的浓度 对脱敏用抗原初次注射时的浓度选择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确定:一种是根据抗原皮肤试验时的反应强度,反应愈强者则选用初次脱敏注射之浓度应愈稀释,反应较轻者则初次脱敏注射之浓度可适当提高。另一种选择方法为当抗原皮试病人从阳性反应转为阴性,则脱敏之最初浓度即从这一级开始,这种选择脱敏浓度的方法称作皮肤终点滴定法Skin end point titration method目前在我们临床上所应用的是以上两法相结合的方式。即如果病人的皮试反应并不过于强烈,则我们选用前一种方法。习惯上如属(+)的皮试反应,则初次脱敏液选用1:106的浓度。如果皮试反应属(+ +)者,则初次脱敏液选用1:108的浓度。如果病人的皮试反应达(+ + +)或(+ + + +)则说明病人对此类抗原有强烈的敏感性,应该谨慎选择初次脱敏的抗原浓度,即应相继采用皮试滴定的方法,测出病人对之皮肤反应转为阴性的抗原浓度级,作为开始脱敏的浓度。

3)脱敏的注射方法 脱敏注射一律采用皮下注射法,每个浓度级注射十次,为一个疗程。每一次注射由0.1cc开始,以后每周注射两次,可由病人与注射者商定,每周一、四;二、五;或三、六各注射一次,每次递增0.1cc到第十次射时则注射量适当为1cc,这种脱敏方法,我们称之为常规脱敏法。

4)脱敏的疗程 每一浓度级注射十次为一疗程,需时约五周,当每一脱敏疗程完毕后经过随诊,可以进行另一疗程的脱敏,下一疗程的脱敏液浓度则比原来用脱敏液的浓度增加十倍。例如第一疗程所用抗原浓度为1:106者,则第二疗程的浓度应增为1:105。当脱敏疗程连续递增至1:102时,在我们临床上即认为常规脱敏已达最高浓度,以后即可过渡到维持量脱敏。

5) 维持量脱敏 这是指当脱敏液用量达到一定浓度后即不再进行递增剂量,而将用药剂量固定在一定浓度和一定容积,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脱敏注射,以巩固疗效,即所谓“维持量脱敏”。目前我们在临床上采用的维持量抗原浓度为1:100,每次注射量为0.5cc,开始时依旧采用每周注射二次的方法,如病情持续稳定,以后则逐渐延长脱敏注射间隔,由每周二次而改为每周一次;两周一次;每月一次…… 最终即可停止脱敏,至于维持脱敏时间的长短可按各个病人的具体表现和疗效而决定,长者可达数年,短者则在一年左右。 (6)脱敏治疗的注意事项

1)脱敏注射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局部感染及抽药时污染抗原。

2)抗原于平时应存放在阴凉处,放入4℃冰箱保存。

3)注射应采用结核菌素注射器,或专用的一次性脱敏用注射器,以便准确掌握剂量。

4)抗原于每次注射前应作检查,肉眼如发现沉淀,变色,混浊等情况,应即更换新药。

5)对于有高度药物过敏者,尤其是青霉素高度过敏者,最好给病人准备一套专用的注射器及针头,每次用后单独清洗、包装,消毒,或采用一次性注射器,以防与青霉素注射之注射器混淆发生意外。

6)一般配取的脱敏用抗原可以存放3~4个月,不宜放置过久,以免抗原性降解。

7)脱敏过程中如正遇病人过敏症状发作,可以推迟注射日程,待病情平稳后继续注射。

8)如每次脱敏注射后出现局部或全身症状,则下次脱敏时应维持原量或适当减少注射剂量,待反应消失后再行增量。

9)脱敏一般在病人上臂外例三角肌处作皮下注射,注射不宜太浅,太浅容易出现局部反应。

10)脱敏注射时应谨防将药液注入静脉或其它血管内,故进针后必先回抽无血,然后再行推药,以防由于抗原进入血管而引起强烈反应。

综上所列,变态反应的脱敏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因的特异性疗法,对于不少外源性过敏病,尤其是吸入性呼吸道过敏病有较好的疗效。根据我们临床的初步统计有效率在80%以上,疗效相对巩固而持久。但是同时亦应看到,特异脱敏疗法,起效较慢,对多数病人亦尚只能减轻发作,不能达到痊愈的目的。在必要时还应配合各种非特异性治疗。

(二)变态反应病的非特异性防治。

变态反应病的非特异性防治是指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并不针对病人的特异性过敏病因,而是用于预防或消除特异性抗原抗体作用后所造成的各种病理反应。因此它普遍适用于一般的变态反应病人,但又往往带有症状治疗的色彩。这些防治措施,往往可以收效于一时,但是常随着药理作用的降解而于短期间内失其效用。但起效快速而明显,方法一般比较简便,对一些重症的速发型过敏病人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急性过敏病,有时不但能控制症状,并能中断发作。对于一些季节性的过敏性疾患,进行短期的非特异性对症治疗以渡过发病季亦有很好的作用。因此目前在变态反应病的防治上,特异性防治与非特异性防治两者是相互补充,不可偏废的。现按针对变态反应的不同环节所用的各类非特异性防治方法列举如下。

1.控制抗原抗体反应的非特异性防治

(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

此类药物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变态反应性疾患,而且短期效果显著。由于此类药物在变态反应临床上的应用,使很多严重的变态反应病得以免于死亡或延长了生命。但此类药物又往往有各种副作用,而且对一些慢性变态反应病长期用药后常导致自身皮质功能衰退,撤药困难。目前此药在变态反应临床上有滥用的倾向,有的甚至造成病人严重的用药后并发症,应加注意。 (2)免疫抑制剂 此类药物目前主要适于部分VI型及III型变态反应病。其中氨甲嘌呤NTX,硫唑嘌呤Imuran,5一氟尿嘧啶5Fu等抗代谢药物应用较多,少数烷化剂类药如环磷酰胺亦有一定的效果。由于此类药物均有较大的副作用,使用前后应严格选择适应症并掌握适当的与用药时机。用药中应经常随诊,密切观察血象变化及肝肾功能等。

(3)包括抚正培本,益气补肾,活血化瘀等治则,在治疗部分变态反应性疾患中已取得很好的疗效。

(4)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国内有用多价菌苗,脂多醣,胎盘酯多醣,核络注射液等治疗支气管哮喘者;有用班蟊粉发泡治疗过敏性鼻炎者取得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我们临床上还试用过死卡介苗皮上接种治疗,多价菌苗皮内接种以治疗多种顽固过敏病及哮喘等,部分病人亦取得很好的疗效。

2.控制变态反应化学介质的释放或解除其作用

(1)抗组织胺制剂

这是在变态反应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一类非特异性防治药物,其作用原理在于:抗组织胺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与组织胺有类似性,它能与组织胺争夺效应细胞上的组织胺受体,使细胞免遭组织胺的作用而引起种种病理反应。

(2)色甘酸二钠类制剂:色甘酸二钠Disodium cromo-glycate亦称咽呔Intal此类药物的作用在于稳定抗原抗体所作用的靶细胞——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抑制其过敏活性介质的释放,故亦有靶细胞稳定剂或膜保护剂之称。

色甘酸钠在使用时应使药物直接与休克组织接触方能起作用,因之如用于气管内吸入需有特殊的工具,近年来又研制了一批与色甘酸钠作用相似的药物。如酮替芬亦为一种可口服的膜保护剂。

(3)组织胺脱敏

是采用小量的组织胺稀释液对病人进行反复递增注射,以提高病人对组织胺的耐受性。我们在变态反应临床上采用此法治疗各种经特异性检查过敏原不明的病人。先后应用已30余年,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对美尼尔氏症,组织胺性头痛,偏头痛,顽固性荨麻疹等效果较好。近年亦有人采用在组织胺中加入胎盘球蛋白及硫代硫酸钠进行注射者,亦有一定效果。

(4)白细胞三烯拮抗剂

白细胞三烯是一种在过敏发作时由靶细胞释放的化学介质可以引起强烈的平滑肌痉挛引起支气管哮喘,白细胞三烯拮抗剂如安可来accolate,孟鲁司特montelukast等可以抑止白细胞三烯的释放,防止哮喘的发作。

3.控制或拮抗变态反应休克组织或休克器官的各种病理反应

这是在一系列变态反应的防治环节中最终末的一个环节,由于休克组织器官的不同,所产生的病理反应亦不同,防治的方法亦变化多端,现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1)针对过敏所致的平滑肌痉挛

可采用?2兴奋剂,氨茶碱,阿托品,茛菪碱,普鲁本辛。

(2)针对过敏所致的组织水肿

可采用麻黄素,肾上腺素,萘唑啉Naphazolin,氨茶碱,等药物。 (3)针对过敏反应中血管渗出所致的分泌物增多可采用氯化铵,碘化钾,氯化钾,枸椽酸钠,各种抗组织胺药物,糜蛋白酶,乙酰半胱氨酸等。

(4)针对过敏所致的细胞组织坏死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及血管周炎症等病变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水杨酸,消炎痛,氯化奎宁等制剂。

(5)针对过敏后渗出水肿分泌物引流阻塞等引起的继发感染

一旦发现有过敏所在组织或器官的继发感染除促进消肿及引流外,应予以合理的抗菌治疗。

综上所述,有关变态反应的防治可按变态反应发生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措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