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学习-医疗质量形成要素及其三级结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医疗质量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又有一定规律。医疗质量的形成过程,由三个层次构成,称之为“三级质量结构”,即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遵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过程及规律,按层次实施对构成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医疗质量的三级结构是密切联系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结构质量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末,终末质量是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综合结果,而终末质量又对结构和环节质量起反馈作用。 (一)结构质量

结构质量是由符合质量要求,满足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构成,是医疗服务的基础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如果离开扎实的基础医疗质量谈医疗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医疗质量要素通常由人员、技术、物资、规章制度和时间五个要素组成,是最基本要素。目前根据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各个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使得医疗质量要素更加符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例如,医疗质量10要素。即①医院编制规模;②人员结构,包括人员资历、能力、梯次、知名度与人员素质;③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及其贯彻执行情况;④资源,包括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技术状态和与物资供应(药品、器材等);⑤医院文化、思想作风和医德医风教育;⑥医院地理位置交通情况;⑦医院绿化环境与医院建筑合理程度;⑧医院信息化建设;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理念;⑩医院卫生经济管理。 1.人员 人是医疗质量要素中首要因素。人员素质对医疗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包括医院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业务技术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机构与人员组织配置的合理程度,如人员编制、年龄、资历、能力、知识结构等等。人员管理包括:①数量要充足,结构要合理: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功能任务,在人员数量上一定要配够。根据医院的功能、性质、任务等不同,各类医学专业人员之间都要按一定的结构比例配备。例如:医院的总人数与床位数、医学专业人数与保障专业人数、医生与护士、司药与技师以及高中初职称的比例。②重视医学专业人员,但不可忽视保障人员:医、药、护、技等医学专业人员是医疗服务的直接参加者,对医疗质量具有直接决定作用,而医疗保障人员包括医疗活动的生活服务人员,保障医疗服务的水、电、暖、气、衣、食、住、行等,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影响往往很大,不可忽视这支队伍的建设。 2.技术 技术是医疗质量的根本。医疗服务的实质是“人”运用“医疗技术”为“病人”服务。因此,在这里的“人”不只是医学专业人员,包括参与医疗活动的所有人员,“病人”不只是生了病的人,包括以保健为目的的所有人,医疗技术一般是指医学理论、医疗技能和专科技术水平,但这里的“医疗技术”不只是单纯的专业技术,还包括在医疗活动中使用的所有技术。 (1)技术质量:是指某种技术工作的优劣程度。各种技术均有其质量指标来评价工作的优劣程度。技术质量是在医疗技术上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医疗效果。技术质量的评价:①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③新技术、新疗法、新药物的评审情况;④经济效益的评价等。 (2)技术要靠学习、实践和训练:不论是医疗专业技术、管理专业技术,还是保障专业技术,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都是靠学习实践和训练获得的。①学习专业技术:对于专业理论上的知识,主要是靠学习。例如:医学专业理论的进展、学科发展趋势、医院管理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改革及其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必须通过学习去掌握、去更新。②总结专业经验:高超的技术除了学习训练外,还要通过总结经验。不总结经验,专业技术就不会提高,不善于总结经验,专业技术提高的也不会快。尤其是医院管理技术,如果不善于总结,仅靠学习和训练是不会有提高的。③以医疗专业技术为主导:无论在什么时候,医疗专业技术都是形成医疗质量专业技术中的主导技术。如果医疗专业技术水平很低,也必然地影响到医疗质量。④注重保障专业技术:尽管保障专业并不直接参加医疗活动。在医疗活动中位于从属地位,但是保障专业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三基”训练是医院人才培养和提高技术的一项长远的任务:“三基”是《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提出的。“三基”是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只有切实抓好“三基”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才能有广阔的适应能力,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①基础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和论证了的系统知识,为人们在基础科学研究中获得关于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知识。临床医学基本理论是指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②基础知识是指某一学科中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所构成的系统知识。临床医疗基本知识是指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知识,如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③基本技能是为顺利地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临床医疗基本技能是指诊断治疗的操作技能和思维判断能力。前者如各种注射、穿刺技术基础;后者指对病人的诊治过程,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通过反复思考、分析、归纳,拟订出完整的诊断治疗计划等。 (4)医院管理技术:医院管理对医疗质量的作用非常重要。医疗活动必须在医院管理的控制下运行,没有医院管理活动的医疗是不可能的,医疗质量也是不可能产生的。医院管理技术对于医疗质量管理影响很大,管理技术水平高,医疗质量肯定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医院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管理理论、观点、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使医院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更加使医院管理方法步入现代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轨道,对医疗质量管理更加全面。 3.物资 物资是医院存在的基础,也是医疗质量的基础。如果没有物资这个物质基础,要提高基础医疗质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医院是看得见摸得着、客观存在的由物质构成的有形体。医院物资、药品器材的供应、设备的完好和先进程度是医疗质量的保证基础。 物资的医疗质量效益主要靠物资管理。物资对于基础医疗质量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并不是说有了物资、使用了物资,基础医疗质量就提高了。相反,有了物资不用,或只用不管,仍然是不会产生多大效益的。因此,管理好物资才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的重点。 (1)设备的购置:一定要符合医院实际,切不可脱离医院的实际。医用物资的价格相差很大,小到几分钱的针头,大到上千万元的仪器。医院在引进时,一定要考虑到花费应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符。根据医院的任务、功能、技术发展特点和当地卫生资源分布情况,积极引进和发展新技术设备,并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换代。设备建设也要从区域规划的全局出发,防止资源浪费。 (2)加强设备管理:要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要把设备使用率不仅要看作是对卫生资源的利用,而更重要地要看作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的一个内容。同时还要注意物资合理使用,如果不该做的检查做了,不该使用的药物使用了,但可能影响到医院长远的医疗质量效益。 4.药品物资指药品、试剂、消毒物品、消耗性物资、生活物资等方面医疗所需药品物资,供应要齐全、及时和质优。它是医疗服务质量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必须抓好药品物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完善药品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药品物资质量,杜绝假冒伪劣药物品。合理用药,保障医疗需求。 5.规章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准则。就是指医疗工作必须严格地执行各级各类的规章制度,按章办事。没有规章制度,医疗质量就无法形成;有了规章制度而不去执行,医疗质量同样不能保证。 (1)用规章制度规范医院工作:医院的工作,不论是直接参加医疗服务还是间接参与医疗服务,都需要有一整套工作制度。如果没有这个“规矩”,医院的各项工作就进行不下去。一个病人从在门诊到病房住院,对一个疾病从检查诊断到治疗护理,都要有一套规章制度,就是由于有一整套的工作规范,才使得病人的住院诊疗有了保证。 (2)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医疗服务是一项很严密的工作,对于每一个参与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都应该有相应的任务分工和责任要求,以使每个工作人员任其职、尽其责,共同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否则,医疗服务就处于无政府状态。 (3)用规章制度规范质量评价:医疗质量的高低,是通过对疾病的诊疗来形成,通过对各种服务效果的评价来体现。因此,必须有一套评价标准。如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护理质量等的评价标准,既是评价质量的指标,又是医疗质量管理准则。 6.时间时间又称时限,实施任何医疗过程,都必须注意及时性、适时性和准时性,医疗质量必须有时间观念,重视时间对基础医疗质量的影响。 (1)时间能影响医疗质量:换言之医疗质量的高低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例如:在一般的疾病诊疗中,时间对于质量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的。而在特殊情况下,如急症抢救时,时间又显得非常重要,往往只是几分甚至数秒,病人的转归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就是两种医疗质量。此时,时间就是生命,争取时间就是争取生命;时间就是质量,争取时间就是提高质量。 (2)工作效率:是医疗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浪费时间就是降低工作效率,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就是降低了医疗质量。因为,充分利用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质量五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靠、相互制约的,必须通过有效地组织管理,把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一是要素要齐全,缺一不可。在医疗质量要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但同时也要注重其他要素的综合作用。因为,这些要素在医疗质量中所占的“分量”虽然各不相同,但离了哪一种都不行。例如,只有人、物、技术要素,没有规章制度也是不行。人没有规章制度,在医疗活动中就没有“规矩”,各类工作人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没有制度的约束,工作中就会造成脱节和混乱,差错事故接踵而来,医疗质量就不可能高。二是结构要合理,比例要适当。所谓各质量要素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配套”,也就是各基础医疗质量要素的最佳组合。 (二)环节质量 环节质量指医疗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质量,又称为过程质量。在医疗工作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医疗质量就产生于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之中,环节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质量,对环节质量的控制,亦称为环节质量管理。 1.医疗服务过程和环节质量内容医疗服务的过程质量管理首先要明确医疗服务的过程。过程的划分一般根据医疗服务的组织结构和病人的就医流程进行。前者通过医院的组织形式对医疗质量进行管理,后者是在以病人为中心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医疗质量过程体系策划,以便使医疗工作更加适合于病人的需求。 (1)医疗服务的组织结构:通常与医院的组织结构一致。分为临床、医技和门、急诊等。 临床科室医疗过程及其特点:①直接为病人提供服务。②各临床科室工作流程和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围绕病人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展开。临床医疗质量主要通过病历质量反映,检查、评价医疗质量主要应以病历为依据(见第二章)。 医技科室医疗过程及其特点:①大部分是为临床科室的诊断提供服务,不直接服务于病人;②医技科室较多,业务各异,质量要求也各有特点。医技科室质量主要是诊断质量和作业过程质量,专业性强,一般采取同行专家监控、检查、评价,来保证其医疗质量(见第三章)。 门急诊医疗过程及其特点:①不仅直接为病人提供服务,而且病人对诊疗技术和时限有较高要求;②就诊环节较多,不仅仅是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医疗工作,还包括医技科室的诊断以及药房、收费等单位的配合。因此,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见第四章)。 (2)病人就医流程:门诊一般流程是挂号、候诊、就医、检查、取药或治疗、收费。住院就医流程大体可分为:就诊、人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六个阶段。 (3)环节质量内容:基于上述医疗服务过程,环节质量根据不同的工作部门和性质, 有其不同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①诊断质量:指检诊、各项技术操作、诊断等;②治疗质量:指一切治疗工作的实施质量,如医疗措施的决断和治疗方案的选定,手术、抢救、用药以及各种医疗的处置;③护理质量:指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医疗用品灭菌质量等;④医技科工作质量:包括放射线科、病理科、特诊科、检验科核医学科等的各种治疗性的操作质量;⑤药剂管理质量:主要指药品的采购、保管、领发、供应工作质量;⑥后勤保障质量:包括水、电、汽、气、暖的供应,后勤生活物资的供应等;⑦经济管理,主要包括医疗经费成本核算、资金使用、医疗收费标准执行以及经济效益分配的等等。 2.诊断环节质量管理 (1)诊断:是医疗活动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关口”,因此把它作为医疗活动的第一环节。诊断的“诊”是指看病,“断”是指判断。通常诊断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说诊断是一个过程,是指诊断就是医生对疾病进行诊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望、闻、问、检查、分析和诊断六个过程。说诊断结果是一个病名,是指医生作出的诊断就是某种疾病的病名。 (2)影响诊断环节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是临床医生的物理检查质量,如一些专科操作技术质量;二是医技科室的仪器检查质量,如物理、化学等仪器的检查质量。 (3)诊断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方法:由于医院不同、情况不同、医生不同,监控的方法也就不同。根据诊断环节的几个步骤,诊断环节质量管理主要应该加强:①落实检诊制度中规定的新人院伤病员,医师应在2小时内进行检诊;疑难、急危重伤病员,应立即检诊,并报告上级医师,实行经治医师、主治医师、正(副)主任医师和科主任分级检诊。②落实查房制度规定的一般经治医师最少每天要查房一次,特殊情况要随时查。科室主任每周查房一次,主治医师每天也应对本组重点病人查房一次。③落实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和术前讨论制度。 3.治疗环节质量管理 (1)治疗是一个结果:就是指治疗后即产生相应的结果。一般来说,病人到医院看病的目的是为了治疗,治疗效果是病人对医疗质量的直接评价。但有时治疗后并没有效果,这本身也是一种结果。治疗的结果以疗效来表示,共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死亡和未治。通常通过门诊(急诊)抢救脱险率、治愈好转率、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评价治疗质量。 (2)治疗环节质量:与多个专业工作、多个部门人员有关。一是医生。主要是制订治疗计划和实施治疗,包括手术、医疗技术操作等。二是护士。各级护士是各种治疗方案的直接实施者,药物等一些治疗方案,一经医生确定(下医嘱),就由护士去执行;三是药师。治疗用药的调剂、配制都是由各级药师完成的;四是技师。仪器的治疗大都是由医技人员操作的。 (3)技术水平:是治疗疾病的基础。技术水平高,治疗效果肯定好,治疗质量也就高。否则,就相反。涉及到治疗的专业技术较多,包括,临床护士技术水平、药材供应技术水平等等。 (4)制度是治疗环节医疗质量的保证:一是靠制度管理,除了国家的有关规定外,各个医院还有自己的规定。主要包括各科室工作制度,如“治疗室工作制度”、“换药室工作制度”、“放射治疗工作制度”、“高压氧工作制度”和“理疗工作制度”等等,如能严格执行,治疗质量就会有保证。二是加大技术训练力度。对于各类人员,加大专业技术训练,只有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治疗环节的医疗质量才能提高。 4.护理环节质量管理 (1)护理工作质量:对医疗质量作用很大,如果没有临床护理工作,医疗活动仍然是无法进行的。 (2)护理环节质量内容:总的说来大的项目并不是太多,但具体的环节工作内容还是不少的。且每件都是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干。如:!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如测量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出入量和瞳孔等项目,并如实记录。②协助病人日常生活:如进食、饮水、排泄、沐浴、翻身、拍背和起居等。③进行病区秩序管理:如探视管理、陪员管理和作息制度管理等。常用的护理质量指标有病区管理合格率、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急救物品准备完好率、五种表格书写合格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等。 (3)护士素质:对于护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护理质量也有很大影响。 (4)护理环节质量管理要点:①监督落实规章制度。分析以往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大部分是没有执行规章制度所致。要监控护理环节医疗质量,首先要监督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例如:医嘱制度、查对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不落实,要保证护理环节医疗质量是不可能的。②督促履行工作职责。如果护理人员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不知道该干什么,出了问题该负多大责任,护理质量要提高是绝不可能的。要监控护理环节医疗质量,就要督促护理人员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例如:护理人员职责(包括门诊急诊科护士职责、临床科护士职责)、护理管理人员职责(包括护理部主任职责、护理部助理员职责)等。③护理操作技术引起护理质量降低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例如:吸痰技术不过硬,就有可能由于痰没有及时吸出而致病人窒息死亡;导尿技术不过关,不但会损伤病人的尿道,而且还会影响疾病的救治;静脉穿刺技术不精,就可能由于给药不及时而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只要强化训练,才能提高护理操作技术。 5.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1)分解过程,明确环节质量内容:环节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质量产生与各个环节质量,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质量。因此,要重视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将每一个环节分解到最小单元,即具体内容,才能真正达到环节质量管理的目的。 (2)把握好重点环节:一是重点科室,如门诊、急诊、外科、妇产科骨科麻醉科等。二是重点人,如新毕业人员、新调人人员、实习生和进修生等。三是重点因素,如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对立功受奖、技术职务或评定不满等。四是重点时间,如节假日,工作特别忙碌时。五是对重点环节和对象要重点检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采取有效对策。例如:三级检诊、会诊、查房、大手术、急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人会诊、病历书写、新技术应用、医疗安全等。 (3)环节质量管理的检查方法:通常采用现场检查和控制,也可采用全面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和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模式,提高医疗环节质量管理的水平。 (4)环节质量指标:目前在“百佳医院”评审中就使用了许多医疗环节质量管理的统计指标,例如:急诊抢救病人到院后开始处置时间(分)≦5分钟;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20分钟;急诊检查一般项目出报告时间≦2小时;平诊检查一般项目出报告时间≦24小时等等。 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角度看,医疗环节质量管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手段,因为,是一种现场检查和控制,可以及时得发现问题和及时纠正,以保证医疗质量。 (三)终末质量 医疗终末质量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最终结果。医疗终末质量管理主要是以数据为依据综合评价医疗终末效果的优劣。发现问题,并解决质量问题。因此,医疗终末质量是评价质量的重要内容。终末质量管理虽然是事后检查,但从医院整体来讲仍然起到质量反馈控制的作用,可通过不断总结医疗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促进医疗质量循环上升。 1.医疗终末质量统计指标主要是指出院病历质量控制和医疗指标质量控制。医疗质量统计指标项目繁多,有代表的有以下几种。 (1)美国潘顿于1928年提出9项指标:①床位使用率(标准值85~90%);②平均住院日(标准值6~8天);③转归统计;④死亡率(标准值4%以下);⑤尸检率(标准值25%以上);⑥并发症(标准值4%以下);⑦感染率(标准值2%以下);⑧不必要手术率(标准值工0%以下);⑨会诊率(标准值15%以上)。 (2)美国Megibony于1962年将潘顿9项增加到20项:如把死亡率细分为麻醉死亡率(标准值1/5000以下),术后10天内死亡率(标准值1%以下),分娩死亡率(标准值0.25%以下),新生儿死亡率(标准值2%以下)等等。 (3)日本三藤宽氏提出的13项医疗统计评价指标:平均病床利用率为82%~92%(100张床位左右的小医院应为80%,4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以93%为恰当);病床周转率;平均住院日数(一般急性病为8天,正常分娩为7天);手术麻醉死亡率不得超过0.02%);院内分娩死亡率不超过0.25%);手术后死亡率(指术后10日内死亡的患者)不得超过1%);院内新生婴儿死亡率为2%)以下;尸检率在教学医院至少达到25%以上;会诊率;院内感染率;合并症发生率;不需要手术而行手术率不应超过5%;诊疗协议会次数。 (4)郭子恒主编的《医院管理学》提出了15项指标: 工作量统计:门诊量及日平均门诊人次、住院人数、手术人次; 转归统计:治愈、好转、无变化、未治、死亡; 病床使用率:标准值85%~93%; 病床周转次数:参考标准值17-20次(年); 平均住院日:参考标准值综合医院为15~20天以内; 医院死亡率:参考标准值为4%以下; 麻醉死亡率:参考标准值为0.02%以下; 手术后死亡率(指术后10天以内):参考标准值为1%以下; 分娩死亡率:参考标准值为0.25%以下; 新生儿死亡率:参考标准值为2%以下; 尸检率:参考标准值为10%~20%以上(教学医院和省级医院适用); 会诊率(包括病例讨论):参考标准值为占人院病例15%以上; 无菌手术感染率(包括分娩):参考标准值为1%~2%以下; 手术合并症发生率:标准值为3%~4%; 医疗事故发生数(分等级)。 (5)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对终末质量提出了6个方面23项指标: 诊断质量:包括人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二级转诊病人重点专科确诊率; 治疗质量:包括单病种治愈好转率,急诊抢救成功率,住院病人抢救成功率,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单病种死亡率,住院产妇死亡率,活产新生儿死亡率,病种术后十日内死亡率; 工作效率指标:包括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 医院感染:包括医院发生感染率,肌内注射化脓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经济效益:包括平均每门诊人次医药费用、单病种平均每住院人次医药费用; 其他:包括麻醉死亡率,尸检率、医疗事故发生率。 2.医疗终末质量指标统计管理指医院医疗终末的数字资料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步骤进行科学的管理过程。一是以数字为事实,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更可靠的质量改进依据。二是应用终末质量统计指标,为质量管理的计划、决策、内容、措施、评价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更好地为病人健康服务。 (1)医疗终末质量指标统计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指标项目固定,易形成共识。医疗指标传统性强,统计项目、内容较固定,带有普遍性,长期以来形成了医务界的一致认识。通常主要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就能知道医院的质量基本管理情况。如门诊接诊病人次数、出院病人数、特色专科收容病人情况等。 (2)医疗终末质量指标统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①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医院医疗终末质量统计资料有相当强的连续性。对连续性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可以指导未来的医院质量管理工作。②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统计数字必须真实准确,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报喜不报忧,而要实事求是。统计资料必须完整,统计基础上不能残缺不全,不能想当然办事。③统计资料的及时。统计资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有些专题或专项调查资料具有重要的全局指导意义,若延误了时间,不但影响工作的开展,而且为决策提供错误的依据,后果严重。 (3)医疗终末质量统计分析方法:①对比分析。各项统计指标完成情况必须与上月、季或年度或一个时期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哪些指标提高了,哪些指标降低了,哪些指标增加了,哪些指标减少了。首先是与上级规定的指标比较,看指标完成情况;其次是纵向比较,全院各科室与往年比较;三是横向比较,如大致相同科室,即人员、床位基本相同科室的比较;四是重点指标比较,如门诊人数、出院人数、经济收入、病历质量等,这些指标具有代表性,需要重点比较,详尽分析;五是分层次比较分析,如内科片、外科片、医技片、大型设备使用、人员与质量比较、质量与效益比较等。②百分比分析。如甲级病案的百分比、床位使用率、治愈率等。③统计表图。绝大多数数据可以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表简明扼要,概括性强,比较充分,一目了然。常用的统计表有简单表和复合表。需注意的是统计表要便于进行对比分析;表的内容要围绕主题,重点突出,简单明白;常用的统计图主要有条图(单式条图、复式条图、分段条图)、圆图、百分条图、线图、直方图和箱式图等。运用统计图不仅直观,而且可以提高实际效果。 3.终末质量目标管理方法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管理科学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现代的管理思想。它是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综合平衡,确立在一定时间预定达到的成果,制订出总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的组织、激励、控制和检查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根据医疗质量的要求,把医疗质量指标的标准值化作一个时期(年度、季、月等)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个人,严格按目标执行和实施,并进行考核和结果评价。 (1)终末质量目标管理的作用:一是用于未来管理:用医疗终末质量结果(统计数据),将医疗质量的事后管理转移到未来的目标上,使医疗质量成为具有主动性和前瞻性的动态管理。二是用于绩效管理:终末质量的目标管理最终是衡量工作绩效,通过医疗质量统计指标的比较分析,针对性强,说服力好。三是用于激励管理:合理医疗质量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无形的激励剂。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医务人员的创新精神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可使科室、全体医务人员按照目标要求去努力奋斗,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四是用于奖惩措施:终末质量一般用来评价医疗质量,并与医院奖惩挂钩。奖惩是目标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说有目标,而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这样的目标是失败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荣誉感,完成任务希望得到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这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 (2)终末质量目标质量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目标质量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得当,能极大地提高医院的质量水平,但如果管理不当,也会把医院引向歧途。因此,制定目标时,必须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尽量把问题解决在目标制定之前,即使问题出现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考虑到目标的恰当的弹性,以利目标的贯彻执行。一是建立健全目标质量管理制度;二是制定质量目标应广泛征求意见;三是目标要具有挑战性,但又要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四是目标要定量化、具体化,目标完成期限要适中;五是防止单纯经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