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 ——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医院创建人民满意医院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日前,来自贵州的失聪女青年王英度过了难忘的一天。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医院院长韩德民为她植入了人工耳蜗。这位家境贫困的耳聋患者,有幸成为中国聋人协会发起的“倾听行动”的第一位救助对象。一个月后,她将重新回到有声世界。在“倾听行动”中,同仁医院将为更多的语后聋贫困患者带来希望。
120年前,一名美国人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小型眼科诊所,这就是同仁医院的前身。如今,同仁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同仁”成为全国首个医疗服务驰名商标。2005年,综合门诊量达到120万人次。
百年同仁,见证了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护佑着无数百姓的健康。“精、诚、勤、和”的同仁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懈追求医学进步,用仁心仁术解除患者的病痛。
“治病贵精,不精则害人”
“治病贵精,不精则害人”,这是已故眼科专家张淑芳的一句名言。在同仁,精益求精成为一种“小气候”。
“同仁”是几代医者铸就的金字招牌。一名年轻医生感慨道: “同仁像一股激流,卷着每个人前进。在这种催人奋进的环境中,你一犹豫,一松懈,就会被甩下。”
眼科是同仁的一张“王牌”,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在这里,一个直径只有23毫米的小小眼球,被精细地分为眼底病、眼外伤、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肿瘤、眼肌等11个亚科,这在全国的综合性医院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微小的方寸之地任意驰骋,是眼科医生的共同理想。如今,很多眼科医生都像微雕艺术家一样,把高难度的手术做得完美无缺。玻璃体显微手术代表着当代眼科的尖端技术,而这里却有几十位医生能够熟练地完成这种手术,其整体水平之高,堪称国内首屈一指。很多经历过多次手术失败的病人,在此绝处逢生,重燃光明。他们说:“不到同仁心不死。”
与眼科同样著名的还有国家重点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世纪80年代,冷嘉同等人为一名6岁儿童实施了国内第一例听力重建和小耳再造同步技术,这一技术被命名为“同步鼓室成型全耳再造术”,在学术界引起震动。90年代以来,海外归来博士韩德民带领的学术团队,率先创立了耳神经外科、耳显微外科、鼻科、喉科、头颈外科5个亚科,开展了代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影像导航鼻内镜手术等,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鼻科主任周兵教授说:“技术创新的最大受益者是患者。过去,垂体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切除必须开颅,如今却可以通过鼻腔路径完成,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如今,同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在两大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心血管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糖尿病科、足踝外科、微创外科、麻醉科等迅速崛起,使医院综合实力大大提升。
“人民满意是医院的至高荣誉”
“挂号难,挂眼科号更难”,这是很多人对同仁的感受。由于一号难求,很多人不辞辛苦,通宵排队,甚至不得不花高价求助于“号贩子”。住院更是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的等待。
同仁医院管理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使挂号难和住院难得到了初步缓解。
努力增加号源,缓解高峰压力。近年来,医院不断挖潜,让更多的医生增加出诊时间。目前,普通号基本实现了敞开挂号。在暑期高峰时间,医院启动应急预案,请退休的老专家出诊,所有医生延长看病时间。同时还开设“黄昏门诊”,为患者提供了方便。
改造医院环境,拓展医疗空间。2004年,同仁医院走出围墙,建立了由金朗大酒店改造成的东区和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区,总建筑面积扩大了近两倍,病床增加到1600张。同时,老病房楼装修改造,环境焕然一新。
优化服务流程,加快病床周转。医院实行了处方划价收费“一条龙”,避免了患者重复排队。同时,尽量缩短检查和报告时间。部分科室还试行了“看病交费一卡通”,患者看病时一刷卡,所有的信息全部传输到各个终端,所需医药费自动划账,患者只需到药房取药即可。为了让病人早日住院手术,医院成立了床位管理中心,统一调度全院各科室的病床。现在,一般眼病患者可在十天左右住上院,疑难病患者等候的时间也大为缩短。
“人民满意是医院的至高荣誉”,这是韩德民院长提出的理念。在创建人民满意医院过程中,同仁医院将今年确立为“全过程质量管理年”,加大医疗质量监管力度,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制,规范各项医疗行为。
在同仁的传统文化中,“仁爱”是一个核心理念。眼科中心副主任魏文斌强调:“只有医术与仁心兼备,才是好医生。”为患者检查眼底时,只要能够凭经验判断是视网膜脱落,他就不让病人做超声波检查,这样就可以为病人省6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多数医生形成了习惯:尽量为患者省钱,能不做的检查尽量不做,能不开的药尽量不开。多年来,医院从未将科室收入与医生奖金挂钩,坚决杜绝“开单提成”等行为。2005年,全院药品收入仅占业务总收入的36%,低于北京市同类医院平均水平。
“办一所让人民满意的医院并非易事,我们也许不能尽善尽美,但一定会尽心尽力。”同仁医院副院长倪鑫这样说。
“造福盲人,让光明充满人间”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之窗”,那么,眼科医生就是“心灵之窗的守护神”。
解放初期,我国有50%的人患沙眼,北方农村沙眼发病率高达95%,所谓“十人九沙”。1954年,微生物专家汤飞凡和眼科专家张晓楼合作,开始研究沙眼病因。1956年,他们发现、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得到国外科学家的重复验证和公认,被认为是半个世纪内眼科学界最重要的发现。为了寻找沙眼临床治疗的良方,张晓楼大胆在自己眼睛上做试验,将病毒接种于眼睛里,导致了严重的沙眼。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利福平”具有杀灭沙眼病毒的良好效果,并广泛用于临床,比国外整整早了两年。
1980年,张晓楼率先发出倡议,呼吁人们身后捐献眼球。1990年6月12日,北京同仁眼库成立,张晓楼在志愿捐献遗体眼球登记簿上率先签名,并题词“造福盲人,让光明充满人间”。同年9月14日,张晓楼去世,两名医生默默走到他的遗体旁,深深鞠躬,取下了他的眼球。随即,眼角膜被分别移植给了两名失明者。此后,同仁医院眼科李荣德教授和麻醉科赵碧莲主任也捐献了遗体角膜。同仁眼库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目前已使数千名患者重获光明。
“他们离太阳最近,离光明最远”,这是人们对西藏眼病患者的描述。自2003年起,以同仁医院眼科专家为主的医疗队,在全国防盲指导组的协调下,先后7次奔赴青海、西藏等偏远地区,开展“光明行动”。农牧民们都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他们,称他们是“活菩萨”。82岁的藏族老奶奶扎西拉姆在黑暗中度过了8年,印象中的小孙子还是小时候的模样,当专家们为她实施了白内障手术,她看到了长大成人的孙子,顿时老泪纵横。据统计,同仁医院先后组织百余名眼科医生,为近万名贫困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把光明的种子撒遍四方。 《人民日报》 ( 2006-10-17 第01版 )